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出訪法國時表示中國是一隻「和平醒獅」無疑意義重大。也由是產生問題:中國想來自認為已經是「和平醒獅」,而關鍵是:外國是否認同?
有兩例可供中國思考:其一,奧巴馬四國行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會談後,一向謹言慎行的納吉布高調談及南海島爭,表示馬美兩國都認為「守規」是關鍵,所謂「守規」常常被解釋為對中國的告誡與批評。媒體透露,「在1月份中國海軍艦隊巡航曾母暗沙後不到一周,馬來西亞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對菲律賓進行了私人訪問,與菲律賓外交部長討論了南中國海問題……」
其二,中國讀者最多的大報之一《參考消息》不久前刊文稱「印尼對南海爭端表態日漸強硬……當中國的『九段線』延伸到印尼管轄域納土納群島時,印尼正在釐清中國對南海領土主張的意圖,同時也將加派軍力捍衛納土納群島。印尼外交部長馬蒂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指出,各方需要進一步溝通的是釐清中國大陸這些措施背後的意圖,避免中國大陸這些舉措不慎變成新的問題和挑戰……」近一時期「東盟老大」印尼從與中國沒有島爭到「利益攸關方」而開始率領東盟國家將島爭變為中國與東盟的問題(顛覆中國「當事國」一對一談判島爭立場)。
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和平環境
上述兩例說明:中國醒獅的和平色彩有削減而非增強之虞,這值得中國高層警惕與反思。中國究竟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僅以外宣來說,且看幾例:今年1月,中國某官方大報發文〈東南亞,你為什麼對安倍噤若寒蟬?〉,立即引起諸多負面反應,新加坡《聯合早報》迅速反擊;馬來西亞胡姓前總理政治秘書疾言「東南亞國家外交毋須他國(中國)做主」。事實是新加坡外交部在安倍晉三參拜僅僅事隔兩天就發表聲明說,新加坡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感到「遺憾」,東南亞並沒有「噤若寒蟬」。以一家報紙之身,不嚴謹且用詞隨意地挑戰國家集團且是整體而言友華的陣營,為中國外交部之不敢為。
中國電視台不時出現「不嚴謹之聲」,如央視某節目提問軍事嘉賓,如果日本右翼勢力借美國的勢力,進一步激化釣魚島事件……逼迫某國(中國)動用軍事手段,結果會如何?該嘉賓毫不遲疑地答道:「那樣的話,日本會亡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文〈中國說世界應該「去美國化」〉,依據是中國某通訊社文章說「這也許是全球『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
中國報紙「為中國外交部之不敢為」,電視台輕言中國軍隊將「日本亡國」,通訊社侈談「去美國化世界」……這些「個別現象」折射一個現實——強硬即正確,結果是中國多方競相示強。
中國之所以要成為「和平醒獅」,是因為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和平環境,正如中國第一代領導在中日建交談判中有意擱置釣魚島問題那樣,絕非喪權辱國,而是策略需要。同理,今天中國「和平醒獅」需要配套的「形象工程」,首先要思考中日關係是否被釣魚島「裹挾」,是否還需要周恩來談判中日建交時的大智慧?
有兩例可供中國思考:其一,奧巴馬四國行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會談後,一向謹言慎行的納吉布高調談及南海島爭,表示馬美兩國都認為「守規」是關鍵,所謂「守規」常常被解釋為對中國的告誡與批評。媒體透露,「在1月份中國海軍艦隊巡航曾母暗沙後不到一周,馬來西亞外交部長阿尼法•阿曼對菲律賓進行了私人訪問,與菲律賓外交部長討論了南中國海問題……」
其二,中國讀者最多的大報之一《參考消息》不久前刊文稱「印尼對南海爭端表態日漸強硬……當中國的『九段線』延伸到印尼管轄域納土納群島時,印尼正在釐清中國對南海領土主張的意圖,同時也將加派軍力捍衛納土納群島。印尼外交部長馬蒂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指出,各方需要進一步溝通的是釐清中國大陸這些措施背後的意圖,避免中國大陸這些舉措不慎變成新的問題和挑戰……」近一時期「東盟老大」印尼從與中國沒有島爭到「利益攸關方」而開始率領東盟國家將島爭變為中國與東盟的問題(顛覆中國「當事國」一對一談判島爭立場)。
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和平環境
上述兩例說明:中國醒獅的和平色彩有削減而非增強之虞,這值得中國高層警惕與反思。中國究竟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僅以外宣來說,且看幾例:今年1月,中國某官方大報發文〈東南亞,你為什麼對安倍噤若寒蟬?〉,立即引起諸多負面反應,新加坡《聯合早報》迅速反擊;馬來西亞胡姓前總理政治秘書疾言「東南亞國家外交毋須他國(中國)做主」。事實是新加坡外交部在安倍晉三參拜僅僅事隔兩天就發表聲明說,新加坡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感到「遺憾」,東南亞並沒有「噤若寒蟬」。以一家報紙之身,不嚴謹且用詞隨意地挑戰國家集團且是整體而言友華的陣營,為中國外交部之不敢為。
中國電視台不時出現「不嚴謹之聲」,如央視某節目提問軍事嘉賓,如果日本右翼勢力借美國的勢力,進一步激化釣魚島事件……逼迫某國(中國)動用軍事手段,結果會如何?該嘉賓毫不遲疑地答道:「那樣的話,日本會亡國!」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文〈中國說世界應該「去美國化」〉,依據是中國某通訊社文章說「這也許是全球『開始考慮建立去美國化世界的好時機』……」。
中國報紙「為中國外交部之不敢為」,電視台輕言中國軍隊將「日本亡國」,通訊社侈談「去美國化世界」……這些「個別現象」折射一個現實——強硬即正確,結果是中國多方競相示強。
中國之所以要成為「和平醒獅」,是因為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和平環境,正如中國第一代領導在中日建交談判中有意擱置釣魚島問題那樣,絕非喪權辱國,而是策略需要。同理,今天中國「和平醒獅」需要配套的「形象工程」,首先要思考中日關係是否被釣魚島「裹挾」,是否還需要周恩來談判中日建交時的大智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