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林泉忠﹕中國處理領土紛爭的兩種思維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2日 06:35
2014年05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中國與越南、菲律賓在南海再次爆發衝突,南海局勢急轉直下。在西沙群島,越南海警試圖阻止中國設鑽油平台,中方則出動艦艇碰撞並用高壓水柱驅趕;在南沙群島,日前菲律賓海警扣押一艘中國漁船,引發中菲關係再度緊張。


領土爭端相繼爆發,主角的中國備受壓力,北京的應對與處理模式備受關注。中國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領土問題上,多年來已形成兩種獨特的思維,而這兩種思維,則深受新中國建國以來的外交經驗的影響。


第一種思維,是主張「雙邊」解決,反對「多邊」協商,此種思維在南海問題上尤其明顯。中國處理國際事務問題時,向來排斥第三者的介入,除了是認為不願看到問題趨於複雜化外,也與建國以來強調「獨立自主」、反對「干涉內政」的傳統外交思維有密切關係。當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東盟四國捲入其中,避免東盟聯手也是現實利弊的基本考量。


中國處理領土爭端的另一種特徵,是排斥透過國際仲裁化解衝突,而是傾向當事者坐下來協商。這種思維不止是在南海問題上如此,在涉及釣魚台的東海問題上亦如此。日本政府自野田佳彥內閣以來,就暗示中國可以將釣魚台主權問題交由海牙國際法庭處理,菲律賓也強調透過國際仲裁化解紛爭,然而中國政府則一直表示,「應由當事國協商解決」。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於東海與南海的強勢「維權」行為,則被批評更傾向於「以實力解決問題」。


近20年來,隨着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外交方向已逐漸從「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為」。然而,此一時期的世界更趨向於國際協調與合作。換言之,中國面對呼籲「多邊協商」與尋求國際法解決紛爭的壓力也在不斷升高。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