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樓價高 皆因競爭力強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2日 06:35
2014年05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對不少論者而言,香港實行高地價政策,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香港地價雖高,卻不一定是高地價政策造成。事實上,以政策推高地價,往往並不可行;可行的時候,帶來的社會代價亦非常高。我相信,香港政府不至於這樣愚蠢。


中國社會科學院剛發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本港綜合競爭力連續12年稱冠。一個城市競爭力愈高,吸引力愈大,它的地價和房價都必然高。競爭力高的城市,一定是開放的城市;開放的城市對資金進出沒有制約,對外來人才亦無任歡迎。人才、資金流入,必定會推高樓價、地價。這不是什麼高地價政策的結果,而是高競爭力的結果。


積極賣地 不可持續

有人會說:香港政府是全港最大的地主。如果它積極賣地,供應增加,地價房價不就可以回落嗎?


如果政府非常積極賣地,無疑地價可以回落,甚至大幅回落。但是這就變成非常不合理和沒有可持續性的低地價政策。


其實政府賣地的步伐,應以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為唯一的考慮,而無需兼顧地價為何。地價處於怎樣的水平應聽任市場決定。


高地價政策不理智

政府每賣一幅地都有社會成本。造地本身就有成本,移山或填海都有代價:包括直接付出的代價和生態環境的代價。地要賣得出還要有基建的配套,如果路接不上,食水排污系統接不上,地就沒有投資價值。如果土地是現成熟地,今天賣出了明天就再沒有供應,即是說:今天決定如何發展該地必會影響到明天用地的選擇;如果明天才決定土地具體用途,可能會發現效益更高的用途。是以唯有在社會效益高於社會成本下才值得推地。


同一道理,土地使用必須全面考慮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當推地已到邊際效益和邊際成本相等時,純為壓價而賣更多的地並不理智。同樣道理,如果邊際效益高於邊際成本,為托價而不推地,即高地價政策,也是不理智。商業樓宇方面,基於租金水平已窒礙了很多行業的發展甚至生存空間,種種迹象顯示,過去10年商業用地供應不足;基於港人居住面積狹小,住宅租金高企、民怨嚴重,住宅用地供應不足,相信亦屬事實。但提升土地供應所須付出的代價,大家是否接受?如果不接受,則指控政府推行高地價政策並不公平。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 濼觀天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