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總理李克強上周高調訪問非洲,先後到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肯尼亞4國拓展關係。訪問期間,李克強多番表明要與非洲國家真誠合作,反駁「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指控,但同時承認隨着中非關係快速發展,雙方企業的合作遇到「成長的煩惱」,需要妥善解決。無論在經濟還是外交,非洲都是中國重要伙伴,北京透過協助經濟基建發展,加強拉攏非洲國家,是明智的一着,但也必須求取平衡,不能老是當濫好人做蝕本生意,也不可只顧在商言商向錢看,免招話柄。
不能濫好人寧蝕本
也不能一味向錢看
李克強這次出訪非洲,由準備到走訪4國期間,不斷強調中國在與非洲合作上會緊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他啟程前接受非洲媒體採訪,回應一些評論質疑中非貿易不平衡、中國輸往非洲產品質量欠佳,以及中國企業違反當地勞動法規等問題,強調對此高度重視,願與非洲國家以互相尊重態度協商解決。他說,中國與許多非洲國家同樣受過殖民主義者侵略之苦,所謂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說法,不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觀念,也不符中非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事實。
在埃塞俄比亞出席座談會時,李克強再提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示中國願向非洲轉移適合當地的先進技術。他憶述當年仍是河南省長時,有某發達國的跨國公司洽談農業合作,聲稱可提供廉價種子,但這些種子經技術處理,只能種一年,第二年還得向他們賣。李克強在會上說,「中國不會在非洲做這樣的事情」,他展示了與非洲國家合作的誠意,也間接提醒與會非洲人士,到底是誰剝削發展中窮國。
除了「中國威脅論」,近年來在西方媒體出現得最多的另一觀點,就是中國「新殖民主義論」,渲染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然而,正如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所說,中國是按照國際公認規則,以合理價錢購買非洲資源,更何况中國在協助非洲發展基建確有一定功勞;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總監Deborah Brautigam也為中國辯護,「這不是新殖民主義」,指非洲國家忽略經濟結構改革,過度依賴天然資源吸引外國投資,本身也有責任。李克強藉今次訪問大力反駁「新殖民主義剝削」指控,以正視聽,理所當然。
在中國外交史,「亞非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長期是重點,1970年代中國加入聯合國,便是獲得非洲國家鼎力相助;未來應對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中國亟須非洲國家支持。其實,近年來歐美日本都與中國一樣,積極進軍非洲: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及去年兩度訪非,討論政經軍事合作;歐盟尋求與西非締訂自由貿易協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初高調訪非,宣布倍增貸款援助。面對這種形勢,中國當然不能不加快與非洲國家深化合作的腳步。
駁新殖民主義指控
互惠互利才可持續
李克強在訪問中提出增加對非洲的貸款額度至300億美元,以及積極協助非洲鐵路網絡建設,包括幫助尼日利亞興建鐵路,這些都是正確方向;但中國在力推「基建外交」、「高鐵外交」拉攏非洲時,必須總結經驗教訓,確保合作能夠互惠互利,既不能重蹈毛澤東時代不講經濟代價、打腫臉充胖子援建坦贊鐵路的笨投資,也不能事事只講經濟效益向錢看,招來當地人怨恨,令「新殖民主義論」的搞局者有機會挑撥非洲與中國關係。
近年中非在投資合作的摩擦和矛盾,必須正視。部分中資從事的礦業開採,過度倚重從中國輸入勞工和設備,當地經濟和民生受惠有限。兩年前,贊比亞礦工武力示威要求改善待遇,是中資企業必須汲取的教訓。但在另方面,非洲國家貪污和管治效率欠佳,也令中資吃了不少苦頭。例如中國國家發展銀行3年前給加蓬提供30億美元貸款,支援興建輸油管等基建,迄今進度緩慢,中方曾投訴加蓬政府沒有為基建發展做好配套準備。去年中國機械設備工程公司更因不堪延誤5年,決定出售在加蓬的鐵礦項目。中資在非洲的直接投資,由2008年高峰期的55億美元,降至前年的25億美元,雖有國際經濟環境起落的因素,但反映了中方有必要為雙方經濟投資合作重拾動力。
中國在非洲的「基建外交」,不能只講政治考慮,也不能只講經濟,必須小心求取平衡。李克強在訪問安哥拉期間,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既要遵守當地法律及風俗習慣,盡己所能履行社會責任,維護中國形象,同時中國政府也會確保中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這其中的關鍵,是中國政府和中資企業認真做好監督落實,否則再對的方向也只會淪為空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不能濫好人寧蝕本
也不能一味向錢看
李克強這次出訪非洲,由準備到走訪4國期間,不斷強調中國在與非洲合作上會緊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原則。他啟程前接受非洲媒體採訪,回應一些評論質疑中非貿易不平衡、中國輸往非洲產品質量欠佳,以及中國企業違反當地勞動法規等問題,強調對此高度重視,願與非洲國家以互相尊重態度協商解決。他說,中國與許多非洲國家同樣受過殖民主義者侵略之苦,所謂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說法,不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傳統觀念,也不符中非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事實。
在埃塞俄比亞出席座談會時,李克強再提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示中國願向非洲轉移適合當地的先進技術。他憶述當年仍是河南省長時,有某發達國的跨國公司洽談農業合作,聲稱可提供廉價種子,但這些種子經技術處理,只能種一年,第二年還得向他們賣。李克強在會上說,「中國不會在非洲做這樣的事情」,他展示了與非洲國家合作的誠意,也間接提醒與會非洲人士,到底是誰剝削發展中窮國。
除了「中國威脅論」,近年來在西方媒體出現得最多的另一觀點,就是中國「新殖民主義論」,渲染中國「掠奪」非洲資源。然而,正如中國駐南非大使田學軍所說,中國是按照國際公認規則,以合理價錢購買非洲資源,更何况中國在協助非洲發展基建確有一定功勞;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總監Deborah Brautigam也為中國辯護,「這不是新殖民主義」,指非洲國家忽略經濟結構改革,過度依賴天然資源吸引外國投資,本身也有責任。李克強藉今次訪問大力反駁「新殖民主義剝削」指控,以正視聽,理所當然。
在中國外交史,「亞非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長期是重點,1970年代中國加入聯合國,便是獲得非洲國家鼎力相助;未來應對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等問題上,中國亟須非洲國家支持。其實,近年來歐美日本都與中國一樣,積極進軍非洲: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及去年兩度訪非,討論政經軍事合作;歐盟尋求與西非締訂自由貿易協議;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初高調訪非,宣布倍增貸款援助。面對這種形勢,中國當然不能不加快與非洲國家深化合作的腳步。
駁新殖民主義指控
互惠互利才可持續
李克強在訪問中提出增加對非洲的貸款額度至300億美元,以及積極協助非洲鐵路網絡建設,包括幫助尼日利亞興建鐵路,這些都是正確方向;但中國在力推「基建外交」、「高鐵外交」拉攏非洲時,必須總結經驗教訓,確保合作能夠互惠互利,既不能重蹈毛澤東時代不講經濟代價、打腫臉充胖子援建坦贊鐵路的笨投資,也不能事事只講經濟效益向錢看,招來當地人怨恨,令「新殖民主義論」的搞局者有機會挑撥非洲與中國關係。
近年中非在投資合作的摩擦和矛盾,必須正視。部分中資從事的礦業開採,過度倚重從中國輸入勞工和設備,當地經濟和民生受惠有限。兩年前,贊比亞礦工武力示威要求改善待遇,是中資企業必須汲取的教訓。但在另方面,非洲國家貪污和管治效率欠佳,也令中資吃了不少苦頭。例如中國國家發展銀行3年前給加蓬提供30億美元貸款,支援興建輸油管等基建,迄今進度緩慢,中方曾投訴加蓬政府沒有為基建發展做好配套準備。去年中國機械設備工程公司更因不堪延誤5年,決定出售在加蓬的鐵礦項目。中資在非洲的直接投資,由2008年高峰期的55億美元,降至前年的25億美元,雖有國際經濟環境起落的因素,但反映了中方有必要為雙方經濟投資合作重拾動力。
中國在非洲的「基建外交」,不能只講政治考慮,也不能只講經濟,必須小心求取平衡。李克強在訪問安哥拉期間,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既要遵守當地法律及風俗習慣,盡己所能履行社會責任,維護中國形象,同時中國政府也會確保中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這其中的關鍵,是中國政府和中資企業認真做好監督落實,否則再對的方向也只會淪為空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