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零售業倒退 貴租怎捱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10日 06:35
2014年05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兩天有兩宗新聞都和「超人」李嘉誠有關,合併來看有一定啟發,其一是中國社科院發表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中港矛盾削弱了香港「和諧城市競爭力」,又特別提到李嘉誠撤資傳聞,例如去年下半年頻頻出售房地產項目,可能影響香港營商競爭力。另外,李嘉誠旗下長實(0001)、長江基建(1038)及電能(0006)合組財團,以總代價19.58億澳元(約142.4億港元)購入澳洲最大天然氣配氣商之一Envestra。


李嘉誠一直否認撤資,但事實是過去一年多,只見其旗下公司不斷出售地產項目或賣樓,自2012年尾的近一年半,無在香港購入一幅地皮,相反卻繼續在海外收購如垃圾發電及天然氣等公用事業項目。


「超人」傳撤資 被指礙港競爭力

筆者想提出一個問題,地產和天然氣有何相同及相異之處?有說人總要住,如要煮食,也往往會使用天然氣,所以兩者都可歸類為「必需品」;不過,在筆者看來,人固然需要有瓦遮頭,但未必一定要買樓,皆因可以租樓住,而買樓除有自住用途,也必然具有一定投資性質,如不看好經濟前景,又或工作收入不穩定,甚至估計樓價會跌,租樓較買樓可能更理性。


至於天然氣,除非其他替代品如以電器煮食更便宜,一般人用開天然氣的話,便很難改變,而天然氣不可「租用」,一般人更少有儲存天然氣作投資用途。所以,若預計未來經濟看淡,如李嘉誠投資天然氣項目,可能較買地起樓更具防守性。


說回最新公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去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首3名與前年一樣,分別是香港、深圳和上海;宜居城市首3名是珠海、香港和海口;宜商城市首3名是香港、上海和北京。


報告又指出,雖然香港綜合競爭力連續12年排第一,但香港在稅收、人才和軟硬件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而太倚重金融和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增長點,又指港人房屋支出較多,住房負擔較重,影響了生活質量。


太倚重金融地產 乏增長點

筆者覺得,報告指香港太倚重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其實反映了香港的一些潛在隱憂,上周本欄就指出,因政府推出打壓樓市辣招而令成交大為萎縮,負面影響已開始浮現,如香港的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業的失業率,便已由去年第四季為5.5%,竟於今年首季的一個季度內急飈至10.7%,如情况持續,便有可能對香港其他行業和整體經濟構成不利影響。


另外,眾所周知,中環是香港金融業的集中地,但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最新研究報告,中環區各級寫字樓的租金延續自2011年初起的跌勢,於今年首季續跌(圖1),便真的可能反映香港的金融競爭力有所減弱,太倚重金融業也會受到苦果。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還指出,香港本地居民和外來人口,尤其是內地精英人才,由於就業機會,教育機會和醫療資源分配等矛盾不斷激化,一定程度削弱了香港的「和諧城市競爭力」。


內地客減 零售業恐現倒閉潮

事實上,近年漸多聲音批評太多內地人來港消費和搵食,擾亂了香港秩序和令港人面對更大競爭。然而一個硬幣總有兩面,香港經濟失去內地支持也會不妙,比方說,最近五一黃金周首三天(5月1日至5月3日)來港內地旅客按年跌1.7%至38.8萬人次,為實施自由行以後首度下跌。


正如基金經理林少陽指出,本港3月零售額按年下降1.3%,這與首兩個月累計按年升6.7%造成極大反差;扣除價格變動因素,零售量更加是按年跌2.3%。他認為,5月旅客人數若見頂回落,兩個月後公布的5月零售數據,只會更差,而過去幾年,本港零售租金持續上調,假如今年零售增長放緩甚至出現倒退,本港零售及旅遊業界,未必能捱得住目前高昂的租金,近70萬名零售及旅遊業或出現削人手、減人工,甚至是倒閉潮。


筆者在想,當70萬零售或旅遊業的打工仔有一天要面對裁員減薪的威脅時,香港的住宅租金和樓價又會如何?那些今天在高呼要「驅蝗」的政客和民粹人士,到時又會有甚麼樣的說法?

經濟密切 內地放緩勢拖累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近年已明顯放緩(圖2),而有關經濟體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呈密切關係。而IMF另一份報告更指出,香港和澳洲出口到中國的最終需求對兩地GDP的增加值,與中國經濟周期變動的關係,密切性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圖3),即是說,若中國經濟向下走,香港和澳洲的GDP增長也會明顯受影響。


中國的GDP增長,已由數年前的動輒高於10%,跌至現時只有7.4%,若中國的GDP增長繼續放緩,則香港的經濟、股市和樓市,是否可以樂觀?

明報記者 陸振球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