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在中國28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雖然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連續12年位居第一,但是根據藍皮書的描述,不應該欣喜,反而值得憂慮,因為香港增速乏力、後勁不足,原有優勢逐漸弱化。香港在知識城市方面落後北京、上海與深圳,特別是科技創新長期交白卷,未能與珠三角同步轉型,邊緣化苗頭已現,而產業過於倚賴金融和房地產、人口老化窒礙經濟、與國際城市競爭落後等,都顯示香港的持續競爭力已經亮起紅燈,必須盡早應對,再蹉跎下去,香港有可能淪為中國的次等城市。
珠三角產業轉型
香港未能同步發展
檢視最近幾年社科院就城市競爭力的藍皮書,會發現香港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並無改變,藍皮書描述的用語幾乎也一模一樣,若社科院的研究結論正確,即是香港這些年不長進,整體停滯不前。而就本港各方面情况,藍皮書的把脈斷症基本準確,提出的建議也對症下藥,只是特區政府沒有良策對應,形成長期以來產業單一、高科技落伍、缺乏創新,經濟新增長點付諸闕如的吃老本現象。
香港與新加坡被視為「雙城記」,存在競爭關係,過去香港領先,但是回歸17年以來,香港停滯不前,新加坡則大步向前,遠遠拋離香港。藍皮書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在經濟發展質量、可持續性以及發展後勁的差距愈來愈大。香港背靠大陸,條件本來較新加坡優越,現在卻節節敗退,撫今追昔,使人感慨無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不能說香港無得益,例如內地國企、民企大舉來港上市集資,使香港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成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也預視着金融業會有更大發展,其他按CEPA的互補互惠發展,也取得一定成績;不過,總的而言,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互動現狀,仍然埋藏邊緣化危機。
根據藍皮書描述,珠三角產業已經逐步向重工業化及高科技轉型,香港90%以上企業是小型企業,缺乏重工業和科技產業發展基礎,使香港參與珠三角產業轉型的能力,極其有限,以往香港與珠三角「前店後廠」的互補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導致這種局面與兩方面有關,首先是政府對鼓勵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其次是港商不思進取,賺到錢寧願投機炒賣,鮮有投資升級換代,港商的「hi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還有一種情况值得注意。過去,特區政府認為只要做好金融業、服務業,就可以在產業鏈中賺取高端的部分,收益極其豐厚,不過,藍皮書指出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形成了替代香港服務業的趨勢,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形成的港口群,影響着香港傳統的經貿橋樑和中介作用;藍皮書認為香港服務業整體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企業寧可選用跨國企業或成本較低的內地企業的服務,另外,香港信息城市競爭力,也因為內地城市在信息軟硬件建設已經超越或追上而弱化。對於香港而言,珠三角是大陸廣大腹地的前沿,若香港在珠三角產業轉型和傳統的橋樑中介角色開始弱化,雖然不能說已經邊緣化,不過,若情况持續下去,則珠三角經濟圈自成體系,香港未能分享一杯羹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現。
香港經貿層面的外部隱憂,顯而易見,內部問題也積重難返。過於倚賴金融業和房地產,形成經濟日趨虛擬化、泡沫化,極容易受外圍因素左右;而土地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炒賣成風,影響所及,市民生活質素下降、小企業被高昂租金吞噬,導致問題叢生和深層次矛盾日亟。另外,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據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推算,到2014年的二三十年間經濟每年平均增長只有2.8%,財政收支也會面臨嚴峻考驗。再者,一小撮人藉着內地互動、磨合過程中的問題,上綱上線地擴大為內地與本港的矛盾,排斥內地旅客,也是弱化持續競爭力的隱憂。
不過,主要影響香港經濟競爭力的因素,基本上都可以控制。香港不缺資金,目前財政儲備超過7500億元,就算要為老年社會積穀防饑,只要妥善運用儲備,仍然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創造更多財富。香港要保持強勁競爭力,首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土地、一個是勞動力。
創造持續競爭力條件
有商機毋懼商家撤資
土地短缺制約着經濟發展,新加坡超前香港,就靠連年與海爭地,開拓廣大發展空間,本港過去亦移山填海,近年自廢武功,偌大的郊野公園土地,只要劃出一小片,對解決土地問題就有大幫助,但是政府遇着保育人士反對,就全面投降,連探討都不敢。缺乏土地,不可能有大發展,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推動各種開拓土地的討論,形成政策,不應該再蹉跎下去。另外,勞動力短缺致窒礙本港經濟發展,隨着人口老化,影響必將更突出,政府須拿出勇氣,協調輸入外勞,煥發創造財富的生機。
影響香港經濟競爭力的因素眾多,不過,只要處理好3個要素,資金不缺,有足夠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在創新科技投入更多資源,經濟新增長點不難出現。只要有持續競爭力,屆時個別商家的投資或資金動向,根本何足掛齒,因為只要有無限商機,最後笑出來的,肯定是留在香港打拼的商人投資者。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珠三角產業轉型
香港未能同步發展
檢視最近幾年社科院就城市競爭力的藍皮書,會發現香港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並無改變,藍皮書描述的用語幾乎也一模一樣,若社科院的研究結論正確,即是香港這些年不長進,整體停滯不前。而就本港各方面情况,藍皮書的把脈斷症基本準確,提出的建議也對症下藥,只是特區政府沒有良策對應,形成長期以來產業單一、高科技落伍、缺乏創新,經濟新增長點付諸闕如的吃老本現象。
香港與新加坡被視為「雙城記」,存在競爭關係,過去香港領先,但是回歸17年以來,香港停滯不前,新加坡則大步向前,遠遠拋離香港。藍皮書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在經濟發展質量、可持續性以及發展後勁的差距愈來愈大。香港背靠大陸,條件本來較新加坡優越,現在卻節節敗退,撫今追昔,使人感慨無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不能說香港無得益,例如內地國企、民企大舉來港上市集資,使香港確立了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成為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也預視着金融業會有更大發展,其他按CEPA的互補互惠發展,也取得一定成績;不過,總的而言,香港與內地的經濟互動現狀,仍然埋藏邊緣化危機。
根據藍皮書描述,珠三角產業已經逐步向重工業化及高科技轉型,香港90%以上企業是小型企業,缺乏重工業和科技產業發展基礎,使香港參與珠三角產業轉型的能力,極其有限,以往香港與珠三角「前店後廠」的互補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導致這種局面與兩方面有關,首先是政府對鼓勵科技創新的投入不足;其次是港商不思進取,賺到錢寧願投機炒賣,鮮有投資升級換代,港商的「hi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正是這種心態的寫照。
還有一種情况值得注意。過去,特區政府認為只要做好金融業、服務業,就可以在產業鏈中賺取高端的部分,收益極其豐厚,不過,藍皮書指出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形成了替代香港服務業的趨勢,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形成的港口群,影響着香港傳統的經貿橋樑和中介作用;藍皮書認為香港服務業整體規模較小、品牌知名度較低,企業寧可選用跨國企業或成本較低的內地企業的服務,另外,香港信息城市競爭力,也因為內地城市在信息軟硬件建設已經超越或追上而弱化。對於香港而言,珠三角是大陸廣大腹地的前沿,若香港在珠三角產業轉型和傳統的橋樑中介角色開始弱化,雖然不能說已經邊緣化,不過,若情况持續下去,則珠三角經濟圈自成體系,香港未能分享一杯羹的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現。
香港經貿層面的外部隱憂,顯而易見,內部問題也積重難返。過於倚賴金融業和房地產,形成經濟日趨虛擬化、泡沫化,極容易受外圍因素左右;而土地房屋供應嚴重不足,炒賣成風,影響所及,市民生活質素下降、小企業被高昂租金吞噬,導致問題叢生和深層次矛盾日亟。另外,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據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推算,到2014年的二三十年間經濟每年平均增長只有2.8%,財政收支也會面臨嚴峻考驗。再者,一小撮人藉着內地互動、磨合過程中的問題,上綱上線地擴大為內地與本港的矛盾,排斥內地旅客,也是弱化持續競爭力的隱憂。
不過,主要影響香港經濟競爭力的因素,基本上都可以控制。香港不缺資金,目前財政儲備超過7500億元,就算要為老年社會積穀防饑,只要妥善運用儲備,仍然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創造更多財富。香港要保持強勁競爭力,首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土地、一個是勞動力。
創造持續競爭力條件
有商機毋懼商家撤資
土地短缺制約着經濟發展,新加坡超前香港,就靠連年與海爭地,開拓廣大發展空間,本港過去亦移山填海,近年自廢武功,偌大的郊野公園土地,只要劃出一小片,對解決土地問題就有大幫助,但是政府遇着保育人士反對,就全面投降,連探討都不敢。缺乏土地,不可能有大發展,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推動各種開拓土地的討論,形成政策,不應該再蹉跎下去。另外,勞動力短缺致窒礙本港經濟發展,隨着人口老化,影響必將更突出,政府須拿出勇氣,協調輸入外勞,煥發創造財富的生機。
影響香港經濟競爭力的因素眾多,不過,只要處理好3個要素,資金不缺,有足夠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在創新科技投入更多資源,經濟新增長點不難出現。只要有持續競爭力,屆時個別商家的投資或資金動向,根本何足掛齒,因為只要有無限商機,最後笑出來的,肯定是留在香港打拼的商人投資者。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