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不少市民在社交網站自設專頁推銷商品吸引網民,但海關經過連串卧底試買及調查蒐集資料後,今年2月至4月間共偵破43宗網上售賣冒牌貨罪案,發現涉案者有年輕化趨勢,犯案渠道由拍賣網站轉網上社交平台。行動中共拘捕45人,包括21男24女,當中13人為學生,最小只14歲。海關另檢獲11,796件包括手機配件、運動服飾、化妝品用具及玩具等冒牌貨品,總值約112萬元。
被捕者最小14歲
45名被捕者除一人有前科,其餘暫准保釋候查或排期上庭應訊。據悉,兩名分別14歲男童及18歲的被捕人聲稱是受僱送貨,每次報酬由50元至200元不等,並稱不知道貨物是冒牌貨。
近年網上售賣冒牌貨由拍賣網站轉社交網站,原因是拍賣網站對賣家審查非常嚴格,以及會徵收費用,轉至社交網站不需被審查及收費。據悉,海關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為掙零用錢或幫補家計,透過網上賣冒牌貨,可先上載貨品照片到社交網站,有生意才以低價向網站或返內地買冒牌貨充正貨轉手圖利,所需本錢不多。
籲打暑期工勿以身試法
海關版權及商標科技罪案調查組指揮官方永佳表示,被捕人通常是在拍賣網站或社交平台展示聲稱正貨物品相片,售價較正貨價便宜一半以上,亦有人聲稱是次貨或二手貨品,標價會較高。當涉案者透過電話、電郵或社交平台與買家議價達成交易後,會以郵遞、速遞及當面方式交收貨品。方永佳說,初步調查每宗案件牽涉的貨品數量不多,相信不涉集團犯罪,只屬業餘及小本經營。方永佳強調賣冒牌貨是嚴重罪行,呼籲心急找暑期工學生切勿以身試法。
根據海關資料,今年首4個月牽涉社交網絡案件數字較去年有所上升,涉案者中14人是學生,有年輕化的趨勢。
被捕者最小14歲
45名被捕者除一人有前科,其餘暫准保釋候查或排期上庭應訊。據悉,兩名分別14歲男童及18歲的被捕人聲稱是受僱送貨,每次報酬由50元至200元不等,並稱不知道貨物是冒牌貨。
近年網上售賣冒牌貨由拍賣網站轉社交網站,原因是拍賣網站對賣家審查非常嚴格,以及會徵收費用,轉至社交網站不需被審查及收費。據悉,海關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為掙零用錢或幫補家計,透過網上賣冒牌貨,可先上載貨品照片到社交網站,有生意才以低價向網站或返內地買冒牌貨充正貨轉手圖利,所需本錢不多。
籲打暑期工勿以身試法
海關版權及商標科技罪案調查組指揮官方永佳表示,被捕人通常是在拍賣網站或社交平台展示聲稱正貨物品相片,售價較正貨價便宜一半以上,亦有人聲稱是次貨或二手貨品,標價會較高。當涉案者透過電話、電郵或社交平台與買家議價達成交易後,會以郵遞、速遞及當面方式交收貨品。方永佳說,初步調查每宗案件牽涉的貨品數量不多,相信不涉集團犯罪,只屬業餘及小本經營。方永佳強調賣冒牌貨是嚴重罪行,呼籲心急找暑期工學生切勿以身試法。
根據海關資料,今年首4個月牽涉社交網絡案件數字較去年有所上升,涉案者中14人是學生,有年輕化的趨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