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 編按﹕文章為梁栢賢於周三(5月7日)在醫管局周年研討大會2014開幕典禮上的主題演辭摘要 ”
自1990年代初成立以來,醫院管理局逐步發展為全球備受推崇且效益良好的公共醫療體系之一。我們僅以本地生產總值2.5%的資源,提供全港接近90%的住院醫療服務。就服務量而言,我們在2012/13年度共錄得出院人次逾150萬、急症室就診人次230萬、專科門診就診人次920萬、基層醫療服務人次590萬,以及社康外展服務人次逾190萬。
與世界不少地方一樣,香港的人口結構正在急速變化。至2041年,預計香港人口將較現時增加130萬至850萬。這些劇烈變化將對社會上多個範疇造成影響,其中醫療服務需求尤為顯著。單就香港一般病牀使用率而言, 65歲或以上人口的平均需求約為65歲以下人口的9倍。至於8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需求,更達65歲以下人口的20倍。
根據目前的估計,我們2041/42年度的經常財務需求將達港幣1690億元,比2013/14年度增加3.8倍。要維持與現今相若的服務水平及服務模式,我們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其中較主要的包括額外增加約18,000 張病牀、6200名醫生、24,000 名護士及7700 位專職醫療人員。
科技發展改善了臨牀流程及效率、治療成效以及病人舒適度,例如機械輔助手術、腹腔鏡手術和改良脗合工具等外科技術的進步,減低了手術引發的其他疾病。科技帶來的好處毋庸置疑,但我們不應也不可本末倒置,視追求科技為首要目標。科技只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邁向終極目標:提供病人為本的全人綜合醫護服務。
須超越傳統「疾病管理」模式
醫療工作如果單純從技術角度出發,很容易只看到可能性而忽視可行性,以及忽視更能維護生命尊嚴的做法。此外,也可能鞏固僵化的服務模式和「斬件式」架構,過分強調個別治療程序而忽略實際療效、強調個別疾病管理而忽略病人整體健康、強調個別療法而忽略病人感受和實際需要。誠然,這些零碎的系統或可提供一定程度的「治療服務」,但合起來仍不足以達至真正的「病人為本醫護服務」。
我們必須超越傳統的「疾病管理」(“sick-care” management)模式,應該聚焦於病人本身和他們各自不同的醫療需要及關注,而不是只管有病治病。有鑑於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發展及善用復康、日間醫療、社區及病人自助式醫療服務,以紓緩急症和住院服務的壓力,減少對其過分依賴。
我們現在應該開始探索有效應變的最佳方案任何設備、管理系統或其他資源能否發揮其功用或潛力,最終取決於其控制者的技能、優次決定和才幹。無論近代醫療診治技術如何進步神速,都無法取代一個溫暖微笑、一句關懷說話或一個貼心舉動的療癒效力。
作者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