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恒指周一跌284點,收報21,976點,成交額僅416億元。周一開市表現平靜,及至匯豐公布內地4月PMI終值僅48.1遜預期,指數便急轉直下。不過拖累港股下跌的,卻以長和系、匯控(0005)及友邦(1299)為主,4隻股份合共拖低恒指約156點;國指亦跑贏恒指,可見以PMI數據來解釋跌市欠缺說服力。當前全市逾70%股份的14天RSI都低於50,走勢偏弱,但低於30、處於超賣區的卻只佔全市股份數目十分之一,並非博反彈的好時機。
五一內地樓市銷情慘淡,北京首3日成交僅169宗,按年跌近79%,面積計跌74%,54個城市成交亦跌32.5%。大中型城市3月開始出現減價潮,4月份新盤集體應市,但銷情一般,本月情况亦未見好轉。內地媒體報道,不少新盤較同區樓價減幅已達雙位數,以至20%、30%,但依然刺激不了銷情,問題較想像中嚴重。
一線城市劈價 成交仍大跌
參考中原樓價領先指數,1997年本港樓價並非一插到底,跌了30%後,在98年首兩個月出現反彈,幅度為8%,成交亦有所增加;到98年11月,當時較高位已跌了55%,最後兩個月大幅反彈超過20%,一、二手成交量合共逾萬宗,可見價格跌得深便可吸引資金進場。但內地樓市已減價兩個多月,成交卻一直在萎縮,情况頗不尋常。二線或以下供過於求的地區尚可理解,但一線城市不缺乏住屋需求,成交跌幅卻較其他地區更大,說明現價已跟實際購買力脫了節,主要原因可能是反貪。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北京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約4萬元人民幣,以這個收入水平,怎可能支付每平方米動輒4萬至5萬元,總額都要600萬至700萬元起的樓價?
沒有貪腐,中國一線城市的樓價肯定不會那麼高,高得連東京也比不上,就算以最富有的海淀區年均可支配收入逾13萬元來計,亦很難證明北京樓價合理。當反貪導致不正常的購買力消失,庫存仍不斷湧入市場而需求卻急降,本不存在供應過剩問題的北京,表現就很差。若北京樓市要找到支持,便要跌至中上階層能負擔的水平,每平米或要降至3萬元,甚至更低。若如此,近年買入土地的企業麻煩就大了。
樓市撐起近10年經濟 慎防步港後塵
樓市是內地過去10年、尤其是在海嘯後的經濟支柱,中央理應盡全力避免走上日本和香港的舊路。然而李克強在《求是》中撰文,開宗明義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逼出來的,直言「現在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不少觸及深層次社會矛盾,涉及利益關係調整,是難啃的硬骨頭,有些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動」,他還說「現在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躲不開、繞不過、拖不得,不改沒有出路,慢了會貽誤時機」,他更以「背水一戰」來形容當前的局面。
內地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樓市。地方依賴賣地、固投依賴新動工、很多貪腐源於樓市的巨大利益,最終又成為不義之財的儲存地,而高樓價則排擠了各行各業,最終導致百業蕭條,一打壓中國經濟就急劇下滑,胡溫嘗試解決但亦很快失敗。按目前的客觀環境來看,中央就算要救,可做的亦不多,倒不如背水一戰,冒經濟跌出下限的風險來擊潰樓市,為農民工入城創造條件,既紓緩實業被搶高成本的壓力,中長期亦能建立真正以內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若大破大立是中央的想法,投資者更要增持現金保留實力。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