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改第一輪諮詢結束了,只有政治的表態,沒有真實的對話。
熟悉香港政情的人,這樣的結果毫不驚奇。普選特首是特區的大變,掌權者要釋出權力,自然小心翼翼;人民渴望真普選,不想魚目混珠。
倘雙方能細意聆聽,總會在強硬的言詞中,聽到對方真心的憂慮。
不用心解決雙方的憂慮,政改就只能原地踏步,讓小圈子選舉繼續發生,讓臨門的普選擦身而過。
最大矛盾 兩個深層次憂慮
政改最大的矛盾,是解決兩個深層次的憂慮:
第一個憂慮是中央:一旦選出中央不認可的特首,怎樣保障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第二個憂慮屬泛民:一旦選舉藉提名作政治篩選,怎樣保障市民有真正的選擇?
第一階段的諮詢,中央不斷地否決民主派的方案,否決了公民和政黨提名,連公民推薦也過不了關,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凡與「公民」沾邊的,都不能保證愛國愛港,都有對抗中央的風險。
中央與人民竟是對立體,港人看在眼裏,心中明白如鏡:回歸17年,尤其50萬人上街反23條之後,中央不再相信港人。即使承諾特首普選,也要做足安全措施,守好前中後門,像摩連奴帶領車路士,泊兩部巴士在龍門,連爆冷也不容許。
民主派看透中央的用心,推出公民提名,作為民間的反制方案,任提名委員會銅牆鐵壁,也要推開攔着龍門的巴士,給民主派一個民間提名的活口,像林鄭月娥傳神的說法:「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
中央與民主派在第一輪的諮詢,雙方互設心防,互信薄如蟬翼,只存大異,不求大同;只想全勝,寸步不讓,政改怎能達成共識?
往後的路,首要的是:承認和正視對方的憂慮,提出解決矛盾的辦法,出現一些兼顧雙方的中間方案,自己沒有全贏,不要別人全輸,贏取民意支持,政改才能往前走。
「畀條路嚟行吓得唔得?」形象地勾畫出特區政改3人組未來的角色,勇敢突破和高度正視中央和民主派的分歧與憂慮,才能持平地提出香港的政改建議,直接尋求市民認同,讓失掉信心的政黨,隨着主流的民意走,帶動立法會三分之二的通過。
不知有心還是無意,中聯辦張曉明憑曲寄意:敢問路在何方?
其實,路在腳下,就是中央與民主派憂慮的交集。
作為最大的權力擁有者,中央能否首先承諾:特首選舉不設政治篩選,但要集思廣益,同時想出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的具體辦法。
遠的不說,《基本法》73條,已有彈劾特首的條文和機制,讓中央可罷免特首,讓特首不敢和不能違反《基本法》,做損害國家安全和主權的事:
「如立法會全體議員的四分之一聯合動議,指控行政長官有嚴重違法或瀆職行為而不辭職,經立法會通過進行調查,立法會可委託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負責組成獨立的調查委員會,並擔任主席。調查委員會負責進行調查,並向立法會提出報告。如該調查委員會認為有足夠證據構成上述指控,立法會以全體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可提出彈劾案,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
倘若特首不顧社會輿論,不理管治權限,不遵守《基本法》,做出違反國家安全和主權的行為,就要面對立法會啟動的、終審法院的獨立調查、立法會的彈劾動議、中央政府才作出可能的罷免。
重要的是:整個彈劾過程由香港體制啟動,而不是由中央主動挑起,避免深化中港之間的衝突。
這是一個極重要的機制,讓特首只能按《基本法》辦事,不能、不易、不敢挑戰國家的安全和主權。
然而,從中央眼中看來,彈劾機制只能選後備用。因此,政協常委胡定旭最近提出一個「選前否決的反對機制」:就是提名之後,若有三成提名委員提出反對,而又獲得六成委員通過,該參選人必須退出。
這個方法被民主派質疑:用六成提名委員篩走一個符合參選資格的候選人。換言之,建制派仍可利用其「壟斷」八成多提名委員的優勢,作符合中央心意的政治篩選。
世事變則通,民主派質疑過後,仍可作出努力,尋找一個雙方安心的辦法,實現沒有政治篩選和保障國家安全之間的雙贏方案。
簡而言之,尋路需要靈活和勇氣,只要真心希望普選成功,通過真誠公開的對話,讓社會聚焦雙方的分歧和憂慮,才能引發更多的官民智慧,解決「路在何方」的疑問。
當前,中聯辦張曉明已邀請政黨議員對話,但政府、議員與政黨之間,不同政黨、團體與市民之間,也應深化對話,超越政治表態,聚焦特首普選最關鍵的分歧,趕在社會衝突發生之前,尋找可能的「香港政改共識」,儘管共識的機會愈來愈渺茫。
但普選是港人追求了30年的夢,未到絕望也不輕言放棄,即使絕路仍要奮力抗爭,為了港人被剝奪的選舉權利,也為了香港不再內耗與沉淪。
「敢問路在何方?」不是旁觀者的疑問與挑戰,而是港人篳路藍縷的奮鬥與追求,既然中央有2017年的承諾,就要走出香港真普選的路,讓下一代不用再上街吶喊,像我們走過的漫長歲月一樣。
關鍵是3人組 能否有所為有所不為
關鍵是林鄭月娥的政改3人組,能否像大律師公會那樣,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唯上折腰,不埋沒良知,不懼怕侮辱,不憂愁掉官,聆聽沉默港人真實的聲音;堅持法理公義,聰明靈活地提出對策,向中央推薦一個在「沒有政治篩選與消減國家安全」疑慮的方案。
唯有這樣的方案,才能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通過,才能挽回香港的互信危機,才能擺脫鷹派與激進派的綑綁,直接將方案訴諸民眾,讓支持的主流民意消解政黨與中央仍存的恐懼與心魔,推動特首普選的前行。
有商有量,不失原則;互諒互讓,要真普選;不挑釁雙方的紅線與底線,不觸及國家的安全和主權,讓香港擁有符合《基本法》和國際標準的特首普選,讓不同政見的代表都能參與真普選,讓香港人管好自己的事。
坦然誠實地面對香港的現狀,無論中央與特區政府,無論民主派與建制派,都不能不承認:香港必須改變,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這是一條死路。
沒完了的拉布與咒詛,無休止的內耗與空轉,中港互罵侮辱的場面,公開羞辱民族的行為,讓市民厭惡政治、政府、議會與議員,普選雖不能改變一切,甚至帶來短期的混亂,但總讓人們看得見希望:讓精力多用於管治與建設,重現香港的時代光華,讓港人引以為傲,讓國家引為垂範,而不是深以為憂,親歷一國兩制的褪色、失敗與沉淪。
張文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