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與孩子談死 不急不含糊長青網文章

2014年05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5月07日 06:35
2014年05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7歲兒子出生至今,家中都沒有長者離世,可說未接觸過死亡。我們和鄰居的公公婆婆關係要好,兒子喜歡和他們一起。早陣子公公因病入院,後來離世,兒子知悉後,竟嘩嘩的哭了出來,不明白他為何有這反應,或者他已知道死亡是怎樣一回事。有時候那位婆婆會過來傾偈,兒子仍有點不開心。事件是否嚇怕了兒子,怎樣和他談死亡,又不會令他更不開心?


答﹕讀者一家和鄰居公公、婆婆關係要好,面對公公離世,孩子出現傷心反應是正常的,家長毋須過慮。家長可留意兒子日常生活作息有否受事件困擾,在飲食、睡眠、興趣活動等方面,若出現短暫表現異常,仍可接受,但持續而無法恢復原狀,便要找專業人士協助。


久久不釋懷需跟進

兒子已7歲,有一定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家長可以找機會與他回顧事件,像指出﹕明白兒子因為公公離世而不開心,有什麼想和父母講?若他有疑問,家長應按實情具體的解答,例如他問到公公為何會死,家長可具體解釋公公因病入院,加上年老,治療未果等,而不要含糊帶過,答非所問,反可能誤導了孩子。若他困惑會否自己做錯什麼而導致公公入院,家長要開解他,事情與他的行為無關。


傾談的過程中,家長不要表現得過於焦慮,以免嚇怕了孩子。家長須按孩子的反應調適內容,若他有焦慮情緒,話題可以點到即止,若他感興趣,想了解更多,不妨深入點解釋。同時,應給孩子時間分享感受,同時明白他需要時間消化,若有疑問,可以隨時與父母傾談。


一起做心意卡 助紓解情緒

家長必須尊重孩子表達感受的方式,像他想做點事慰問婆婆,可以一起做一張心意卡,或弄一點食物送給婆婆,透過這些關懷行動,孩子會感到開心,有助紓解情緒。


一般家庭可以在家中營造討論氛圍,令孩子明白談論生死並非忌諱,談死亡並非惡劣的行為,可以隨時傾談,適當的討論並不會傷害到其他人。若孩子的表達能力較弱,說話不多,家長可以借用一些以生死問題作主題的書本、圖冊,帶出相關信息,孩子可以從中了解到,面對親人離世時一般人的反應,從而對本身的情緒表現有多點認識和準備。


資料提供﹕如家心理服務臨牀心理學家姜源妮博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