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的政改工作,按程序第一階段公衆諮詢兩個多月,於上星期結束,現在「政改三人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長袁國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正進行綜合分析和撰寫報告。
相信很多人的印象和我一樣,社會意見紛紜,什麽「公民提名」、「公民推薦」、「政黨提名」等都不是問題核心。問題本質只有三個:第一,下屆特首選舉會否有普選,即是廣大市民有沒有機會投票選出特首;第二,就算有普選,之前會否有篩選;第三,如果有篩選,程度又如何。
這三個問題結合起來,帶出最基本的政治問題:此時此刻,我們是否可以接受有篩選的普選?反過來說:為了有普選,我們願意在現階段接受什麽程度的篩選?
眾說紛紜 反思可接受的普選
我尊敬佔領中環的朋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毅力,另一方面是他們從一開始就看得出、並一直堅持問題的核心是什麽。講到底,他們要求的是一個「有競爭」的選舉,即篩選程度不能在制度上排除非建制派。
以我的理解,要達到這個制度,理論上不一定要有公民提名,也不一定要讓太多數目的候選人出閘,其實可以是從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入手。擴大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與基礎,亦可以產生「有競爭」的選舉。
然而以上只是理論,現實上各黨派自有主意和盤算。正如財政司長曾俊華(唯一不在政改三人組的司長)所言:社會上有些政治勢力寧願冒拉倒的風險,也不放棄主導輿論或是吸引注意的機會。
每次想到這一點,我就會想起念大學時,教授解釋過「希臘式悲劇」的定義。現在我們流行把所有悲慘結局的戲劇都叫做悲劇,其實是濫用了悲劇這個概念。按阿里士多德的研究和定義,真正的悲劇必須是結局源於劇中各個角色本身的性格,更正確的說是源於個人性格使然的決定和行動。(按這個定義,撞車是極度倒楣,不是悲劇。)
缺乏爭取籌碼 應實事求是
反觀現在的政改討論,特區政府必須按基本法的程式和框架走,中央政府出於全局的考慮必然是傾向保守,泛民很自然高唱自認為是「爭取」,但在某些其他人眼中卻是「抗爭」的調子,建制派繼續在夾縫中自保,學者討論什麽是國際標準和普世原則,年輕的一群則打從骨子裏輕視制度、側重「破」而較少照顧「立」。總之每個人都是按自己的道理去行動,但結果就是沒有共同、哪怕是多勉強都好的結合點。
最慘的是媒體朋友站在道德高地,容不下實事求是的言論。現實是香港現在沒有很多向中央爭取什麽的籌碼,內地也愈來愈覺得不需要香港、甚至不需要刻意協助或配合香港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上策是「先得寸、伺機才進尺」,雖然這毫不浪漫,卻是切切實實的為大家謀福利。
悲劇是浪漫,但那只是對觀衆而言。政改這齣劇,你我都是其中的小角色、不是觀衆,所以我是真心希望它不會是一套希臘式的悲劇。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相信很多人的印象和我一樣,社會意見紛紜,什麽「公民提名」、「公民推薦」、「政黨提名」等都不是問題核心。問題本質只有三個:第一,下屆特首選舉會否有普選,即是廣大市民有沒有機會投票選出特首;第二,就算有普選,之前會否有篩選;第三,如果有篩選,程度又如何。
這三個問題結合起來,帶出最基本的政治問題:此時此刻,我們是否可以接受有篩選的普選?反過來說:為了有普選,我們願意在現階段接受什麽程度的篩選?
眾說紛紜 反思可接受的普選
我尊敬佔領中環的朋友,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毅力,另一方面是他們從一開始就看得出、並一直堅持問題的核心是什麽。講到底,他們要求的是一個「有競爭」的選舉,即篩選程度不能在制度上排除非建制派。
以我的理解,要達到這個制度,理論上不一定要有公民提名,也不一定要讓太多數目的候選人出閘,其實可以是從提名委員會的組成入手。擴大提名委員會的代表性與基礎,亦可以產生「有競爭」的選舉。
然而以上只是理論,現實上各黨派自有主意和盤算。正如財政司長曾俊華(唯一不在政改三人組的司長)所言:社會上有些政治勢力寧願冒拉倒的風險,也不放棄主導輿論或是吸引注意的機會。
每次想到這一點,我就會想起念大學時,教授解釋過「希臘式悲劇」的定義。現在我們流行把所有悲慘結局的戲劇都叫做悲劇,其實是濫用了悲劇這個概念。按阿里士多德的研究和定義,真正的悲劇必須是結局源於劇中各個角色本身的性格,更正確的說是源於個人性格使然的決定和行動。(按這個定義,撞車是極度倒楣,不是悲劇。)
缺乏爭取籌碼 應實事求是
反觀現在的政改討論,特區政府必須按基本法的程式和框架走,中央政府出於全局的考慮必然是傾向保守,泛民很自然高唱自認為是「爭取」,但在某些其他人眼中卻是「抗爭」的調子,建制派繼續在夾縫中自保,學者討論什麽是國際標準和普世原則,年輕的一群則打從骨子裏輕視制度、側重「破」而較少照顧「立」。總之每個人都是按自己的道理去行動,但結果就是沒有共同、哪怕是多勉強都好的結合點。
最慘的是媒體朋友站在道德高地,容不下實事求是的言論。現實是香港現在沒有很多向中央爭取什麽的籌碼,內地也愈來愈覺得不需要香港、甚至不需要刻意協助或配合香港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上策是「先得寸、伺機才進尺」,雖然這毫不浪漫,卻是切切實實的為大家謀福利。
悲劇是浪漫,但那只是對觀衆而言。政改這齣劇,你我都是其中的小角色、不是觀衆,所以我是真心希望它不會是一套希臘式的悲劇。
法律界人士
[李律仁 法律金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