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牛津大學榮休教授Stein Ringen,最近在美國《華盛頓郵報》撰文〈美國民主步向滅亡嗎?〉(Is American democracy headed to extinction?)Ringen是否語出驚人呢?在香港,周八駿兄亦為文感慨〈香港為何漠視西方民主困境〉。他指出《經濟學人》3月初專輯,討論〈民主出了什麼事〉(What's gone wrong with democracy),香港主流媒體竟然沒有將之譯為中文或者刊登評論文章。本文嘗試解答Ringen的問題、周八駿兄的感慨,並兼答較早時成名及沈舟兩位先生對拙文的賜教。
美國民主政治——痛哭的羞恥
Ringen感慨美國民主實踐250年,正如2000多年前的雅典民主,亦在250年成功之後步向滅亡。他認為民主是需要悉心栽培,這是領導的責任;不然它會衰落。美國三權分立,原意是制約及平衡,現今是平衡變成僵局。較早時,《金融時報》亦有專文報道美國民主政治的狀况,用的標題是「痛哭的羞恥」。文中引述有58年議會經驗而年屆85歲的眾議員Dingwell形容服務國會的經驗是可憎的,黨派偏見超乎想像。他舉例說自2006年起,參眾兩院並未能夠在財政年度開始前協調出下一年的財政預算;國會連基本的功能都做不到,又如何領導國家的發展呢?
這正是政治學者福山(Fukuyama)提出vetocracy一詞形容美國民主已成為否決政治的理由。福山提出其中一個觀察是20世紀大部分時間,美國政治的制衡令人羨慕。但自1980年代開始,少數意識形態主導的政客用否決(如「拉布」)阻止多數決定及政府做任何事情。他認為這並不是所有民主政體都出現的情况。歐洲大部分議會制,少數落敗的政黨都接受多數黨有權管治,不會用任何憲政手段破壞當權政府。在荷蘭及瑞典,就算一位議員便可以用「拉布」無限期阻止議案通過;但從來沒有人行使該憲政手段。
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 2012年出版的《大衰落》(The Great Degeneration)一書提到西方國家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一個孖生問題——低增長及貧窮擴大。他舉例美國設立了食品及藥物局(食藥局),它處理食品及藥物的監督十分嚴格,標準亦不變通,目的是為了保證絕對安全。但今天比60年前,在美國推出一隻新藥花錢多100倍之多。Ferguson認為食藥局只考慮副作用的成本,但未考慮沒有推出藥物的損失成本。不喻而明,美國低增長是有制度因素。
Nestoring是極度問責的表現
這因素亦反映在個人的極端但合乎規定的行動上,在美國叫做nestoring。通過美國食藥局的藥物檢查被形容為煞費苦心的緩慢過程,結果是它檢查通過的每一隻新藥從沒有被國會批評為失職的。當然絕對安全是好事。但極度按規定辦事的作風可以用一個發生在美國華盛頓DC超級公路大塞車的事例說明。有一陣子公路上並沒有什麼意外或工程,但仍然在每日大約相同時間以里計大塞車。經過傳媒熱炒一輪後,一位叫做John Nestor的食藥局職員自動投稿,辯說他只是按車速規定行快線而已,並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按規定做事,但令其他人「極端難忍受」的守法行為被稱之為nestoring。
民主政府要接受公眾、議會及傳媒監察,代價是低效率及高成本。接受公眾監察當然是好事,但社會同時要接受一個成本問題,就是低效率造成經濟增長的代價。美國食藥局的極端守法,為市民把關的情况是民主政體的制度設計的極端表現。有制約,但「水清無魚」的結果是公務員及政治問責官員在對抗式民主政治之下,公眾、傳媒、議員,用「100倍」放大鏡之下,做對規定亦被批評為僵化,不按規定更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這便變成有制約沒平衡的僵局了。
管治與認受性的回應
科大成名副教授與筆者商榷民主與經濟及管治水平問題,除了上文的解釋之外,筆者較早前亦引述研究報告,指出經濟水平與管治水平統計相關度達0.88,說明管治好要有經濟成本;搞好經濟,管治自然會好。
沈舟先生與筆者商榷主要有兩大點,第一是中國內地沒有新聞自由。對新聞的管制,各國程度不一,共產國家重視共同利益,先鋒黨領導國家人民,因此限制自由是一種價值及政治選擇。這種國家與人民的關係亦有歷史因素,源於無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黨人用斷頭台對付反對者一樣,是要保護革命成果。但中國在江澤民年代,已經提出「三個代表」的理論,包括富有的資產階級亦是人民的組成部分。即是說,中共已逐步從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要進行國家建設,要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相信中國對新聞自由的干預會逐步放寬。
今天反共報章講的內地自由及人權問題,就算是事實,相對於西方民主國家對殖民地的剝削、巧取豪奪,所犯下的滔天罪惡,只是小巫見大巫!香港的反共人士一般是偽善,有雙重標準,講的內地種種問題,都帶有成見,歸根究柢就是反共。不單是恐共,是1950、60年「第三勢力」的「文攻」翻版,這段美國及台灣支持的反共歷史,記得的香港人太少了。近年揭露出美國政府支持「顏色革命」,包括內地及香港的資金,是有根有據的。中國政府就是吸收了蘇聯亡國亡黨的教訓,才會「穩定壓倒一切」。
沈舟先生第二點,就是政府認受性的問題。他引用其他學者,認為英語legitimacy可有3種譯法:合法性,正當性及認受性。這有社會學家韋伯權威3種類型的影子:魅力型、傳統型及合法型。筆者一直是借用Linz及Stephan的定義(不是分類),即相信政府有認受性而使之有能力落實政策。在不少的跨國研究,都基於這個理解,將認受性操作為「就算有不足及失敗,現在的政治制度或政府還是好過可能成立的,因此它們的指令得到遵守。」對認受性這樣理解有兩重意義:一是社會心理接受現今政府,二是行為上遵守法律。
當然,沈先生提的3種政治認受性類型亦可以解釋人民接受統治者權威的原因,但它們不是解釋3種政治權威共同的定義。這是混淆了認受性的來源或分類與定義之別。這是較學術的討論,不贅。
從Ringen到李光耀
再回到Ringen,美國民主步向滅亡的問題。想深一層,Linz及Stephan的定義,或「世銀」的管治指標都沒有意義——政府有能力落實政策或西方管治水平高又如何,現今還不是危機處處?若筆者〈私利激情〉一文的歷史分析成立的話,西方政治思想自熊彼得(Schumpeter)將私利美化是重大的轉捩點及錯誤。美國為首的民主政體出現問題不是管治,而是放棄了做人的道德操守——公民與政治領導皆追逐私利,而認為這是應有之義。這樣的政治倫理,公民會變成刁民,只講權利不講責任,是文化墮落。Ringen 2013年出的新書,題目叫做《惡魔的國家》(Nation of Devils),就是講筆者認為變了質的民主政體下公民的管治問題。同樣情况,政治領袖變成追逐選票連任的政客,視政治程序為目的,不講實質對錯和社會共同利益。
對這現象,新加坡李光耀認為源於西方人放棄社會的道德基礎,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由一個好的政府解決。他認為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的政府十分成功,滿足後進國家原本由家庭提供的責任。這正是它們的成功,滋長了依賴政府的心態,並忘記了個人及家庭的責任。從這個較深層次的觀察,美國以至西方選票民主走向滅亡之路,正在展開。Ringen的書名,並不是語出驚人!總結一句,美國民主的墮落有3個層次——道德、制度及領袖,是文化質素轉差的表現;要破解及扭轉滅亡的勢態,絕不容易!
不過,當熊彼得及唐信(Anthony Downs)為個人及政客私利張目的時候,根據Jane Mansbridge的分析,同期亦不乏公利的實證例子,包括國會議員,為公利犧牲小我。因此,我們亦不要完全抹煞西方,尤其是美國,它底子厚;就算機會微,亦可能出到一些偉大領袖,洞察歷史,亦有機會破局,扭轉衰落之勢。
總結:香港會有後發優勢嗎?
回應周八駿兄的感慨,香港社會是否已經失卻它應有的反思能力,對追求的東西激情有餘,理性不足呢?這現象十分令人擔憂,後果很大可能是災難性的。
在參考西方民主的經驗,尤其是筆者〈私利激情〉一文回顧西方民主在近代劣質化的始末,筆者更相信我們要繼續推動民主進程,一定要避免美國及其他選票民主政體的道德、制度及領袖墮落的教訓,才可能有後發優勢。舉例說,荷蘭及瑞典如何做到尊重政治對手,不墮落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規範呢?更大的議題是如果扭轉香港正在冒起選票民主劣質化的趨勢,香港民主發展才會對社會有好處。缺乏反思能力,心靈的封閉最令人擔憂。若我們借用Allan Bloom《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1987)著作借鑑:民主政體並不是一切,它需要健全的文化素養與之配合。看看部分追求民主人士的作為,香港缺乏的不是民主,而是做人的基本修養,這才是可悲。
作者為香港特區政府中策組全職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
寫成於意大利旅途,2014年4月14日
部分較難翻查的資料來源:
1. Financial Times, US politics: A crying shame, 9-3-2014.
2. Francis Fukuyama, US debt: The rise of America's vetocracy is true to the ideals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The Independent. 11-10-2013.
3. Atlantic Magazine, Medicine's missing measure, 31-5-2012.
4. Graham Allison, Lee Kuan Yew: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S, and the World, 2013.
5. Thomas Lum, US Assistance Programs in China,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y 9, 2013.
美國民主政治——痛哭的羞恥
Ringen感慨美國民主實踐250年,正如2000多年前的雅典民主,亦在250年成功之後步向滅亡。他認為民主是需要悉心栽培,這是領導的責任;不然它會衰落。美國三權分立,原意是制約及平衡,現今是平衡變成僵局。較早時,《金融時報》亦有專文報道美國民主政治的狀况,用的標題是「痛哭的羞恥」。文中引述有58年議會經驗而年屆85歲的眾議員Dingwell形容服務國會的經驗是可憎的,黨派偏見超乎想像。他舉例說自2006年起,參眾兩院並未能夠在財政年度開始前協調出下一年的財政預算;國會連基本的功能都做不到,又如何領導國家的發展呢?
這正是政治學者福山(Fukuyama)提出vetocracy一詞形容美國民主已成為否決政治的理由。福山提出其中一個觀察是20世紀大部分時間,美國政治的制衡令人羨慕。但自1980年代開始,少數意識形態主導的政客用否決(如「拉布」)阻止多數決定及政府做任何事情。他認為這並不是所有民主政體都出現的情况。歐洲大部分議會制,少數落敗的政黨都接受多數黨有權管治,不會用任何憲政手段破壞當權政府。在荷蘭及瑞典,就算一位議員便可以用「拉布」無限期阻止議案通過;但從來沒有人行使該憲政手段。
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 2012年出版的《大衰落》(The Great Degeneration)一書提到西方國家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一個孖生問題——低增長及貧窮擴大。他舉例美國設立了食品及藥物局(食藥局),它處理食品及藥物的監督十分嚴格,標準亦不變通,目的是為了保證絕對安全。但今天比60年前,在美國推出一隻新藥花錢多100倍之多。Ferguson認為食藥局只考慮副作用的成本,但未考慮沒有推出藥物的損失成本。不喻而明,美國低增長是有制度因素。
Nestoring是極度問責的表現
這因素亦反映在個人的極端但合乎規定的行動上,在美國叫做nestoring。通過美國食藥局的藥物檢查被形容為煞費苦心的緩慢過程,結果是它檢查通過的每一隻新藥從沒有被國會批評為失職的。當然絕對安全是好事。但極度按規定辦事的作風可以用一個發生在美國華盛頓DC超級公路大塞車的事例說明。有一陣子公路上並沒有什麼意外或工程,但仍然在每日大約相同時間以里計大塞車。經過傳媒熱炒一輪後,一位叫做John Nestor的食藥局職員自動投稿,辯說他只是按車速規定行快線而已,並沒有什麼問題。這個按規定做事,但令其他人「極端難忍受」的守法行為被稱之為nestoring。
民主政府要接受公眾、議會及傳媒監察,代價是低效率及高成本。接受公眾監察當然是好事,但社會同時要接受一個成本問題,就是低效率造成經濟增長的代價。美國食藥局的極端守法,為市民把關的情况是民主政體的制度設計的極端表現。有制約,但「水清無魚」的結果是公務員及政治問責官員在對抗式民主政治之下,公眾、傳媒、議員,用「100倍」放大鏡之下,做對規定亦被批評為僵化,不按規定更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這便變成有制約沒平衡的僵局了。
管治與認受性的回應
科大成名副教授與筆者商榷民主與經濟及管治水平問題,除了上文的解釋之外,筆者較早前亦引述研究報告,指出經濟水平與管治水平統計相關度達0.88,說明管治好要有經濟成本;搞好經濟,管治自然會好。
沈舟先生與筆者商榷主要有兩大點,第一是中國內地沒有新聞自由。對新聞的管制,各國程度不一,共產國家重視共同利益,先鋒黨領導國家人民,因此限制自由是一種價值及政治選擇。這種國家與人民的關係亦有歷史因素,源於無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雅各賓黨人用斷頭台對付反對者一樣,是要保護革命成果。但中國在江澤民年代,已經提出「三個代表」的理論,包括富有的資產階級亦是人民的組成部分。即是說,中共已逐步從革命黨轉化為執政黨,要進行國家建設,要有和平穩定的環境。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相信中國對新聞自由的干預會逐步放寬。
今天反共報章講的內地自由及人權問題,就算是事實,相對於西方民主國家對殖民地的剝削、巧取豪奪,所犯下的滔天罪惡,只是小巫見大巫!香港的反共人士一般是偽善,有雙重標準,講的內地種種問題,都帶有成見,歸根究柢就是反共。不單是恐共,是1950、60年「第三勢力」的「文攻」翻版,這段美國及台灣支持的反共歷史,記得的香港人太少了。近年揭露出美國政府支持「顏色革命」,包括內地及香港的資金,是有根有據的。中國政府就是吸收了蘇聯亡國亡黨的教訓,才會「穩定壓倒一切」。
沈舟先生第二點,就是政府認受性的問題。他引用其他學者,認為英語legitimacy可有3種譯法:合法性,正當性及認受性。這有社會學家韋伯權威3種類型的影子:魅力型、傳統型及合法型。筆者一直是借用Linz及Stephan的定義(不是分類),即相信政府有認受性而使之有能力落實政策。在不少的跨國研究,都基於這個理解,將認受性操作為「就算有不足及失敗,現在的政治制度或政府還是好過可能成立的,因此它們的指令得到遵守。」對認受性這樣理解有兩重意義:一是社會心理接受現今政府,二是行為上遵守法律。
當然,沈先生提的3種政治認受性類型亦可以解釋人民接受統治者權威的原因,但它們不是解釋3種政治權威共同的定義。這是混淆了認受性的來源或分類與定義之別。這是較學術的討論,不贅。
從Ringen到李光耀
再回到Ringen,美國民主步向滅亡的問題。想深一層,Linz及Stephan的定義,或「世銀」的管治指標都沒有意義——政府有能力落實政策或西方管治水平高又如何,現今還不是危機處處?若筆者〈私利激情〉一文的歷史分析成立的話,西方政治思想自熊彼得(Schumpeter)將私利美化是重大的轉捩點及錯誤。美國為首的民主政體出現問題不是管治,而是放棄了做人的道德操守——公民與政治領導皆追逐私利,而認為這是應有之義。這樣的政治倫理,公民會變成刁民,只講權利不講責任,是文化墮落。Ringen 2013年出的新書,題目叫做《惡魔的國家》(Nation of Devils),就是講筆者認為變了質的民主政體下公民的管治問題。同樣情况,政治領袖變成追逐選票連任的政客,視政治程序為目的,不講實質對錯和社會共同利益。
對這現象,新加坡李光耀認為源於西方人放棄社會的道德基礎,相信任何問題都可以由一個好的政府解決。他認為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的政府十分成功,滿足後進國家原本由家庭提供的責任。這正是它們的成功,滋長了依賴政府的心態,並忘記了個人及家庭的責任。從這個較深層次的觀察,美國以至西方選票民主走向滅亡之路,正在展開。Ringen的書名,並不是語出驚人!總結一句,美國民主的墮落有3個層次——道德、制度及領袖,是文化質素轉差的表現;要破解及扭轉滅亡的勢態,絕不容易!
不過,當熊彼得及唐信(Anthony Downs)為個人及政客私利張目的時候,根據Jane Mansbridge的分析,同期亦不乏公利的實證例子,包括國會議員,為公利犧牲小我。因此,我們亦不要完全抹煞西方,尤其是美國,它底子厚;就算機會微,亦可能出到一些偉大領袖,洞察歷史,亦有機會破局,扭轉衰落之勢。
總結:香港會有後發優勢嗎?
回應周八駿兄的感慨,香港社會是否已經失卻它應有的反思能力,對追求的東西激情有餘,理性不足呢?這現象十分令人擔憂,後果很大可能是災難性的。
在參考西方民主的經驗,尤其是筆者〈私利激情〉一文回顧西方民主在近代劣質化的始末,筆者更相信我們要繼續推動民主進程,一定要避免美國及其他選票民主政體的道德、制度及領袖墮落的教訓,才可能有後發優勢。舉例說,荷蘭及瑞典如何做到尊重政治對手,不墮落為反對而反對的政治規範呢?更大的議題是如果扭轉香港正在冒起選票民主劣質化的趨勢,香港民主發展才會對社會有好處。缺乏反思能力,心靈的封閉最令人擔憂。若我們借用Allan Bloom《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1987)著作借鑑:民主政體並不是一切,它需要健全的文化素養與之配合。看看部分追求民主人士的作為,香港缺乏的不是民主,而是做人的基本修養,這才是可悲。
作者為香港特區政府中策組全職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教授
寫成於意大利旅途,2014年4月14日
部分較難翻查的資料來源:
1. Financial Times, US politics: A crying shame, 9-3-2014.
2. Francis Fukuyama, US debt: The rise of America's vetocracy is true to the ideals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The Independent. 11-10-2013.
3. Atlantic Magazine, Medicine's missing measure, 31-5-2012.
4. Graham Allison, Lee Kuan Yew: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S, and the World, 2013.
5. Thomas Lum, US Assistance Programs in China,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May 9, 2013.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