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和平佔領中環運動」舉行第3次商討日,由已簽署意向書人士投票選出3個方案,結果主打公民提名的方案「勝出」,按此趨勢,無論6月20至22日的電子投票哪一個方案得票最多,公民提名都會成為佔中的訴求;以中央對佔中和公民提名的抗拒,除非政改商討有突破發展,例如當局提出一個符合普及而平等原則、無不合理限制和有真正選擇的普選辦法,否則政改有可能泡湯,屆時難以估計社會穩定受到多大程度衝擊,而政制原地踏步將使管治困局進一步惡化,香港整體情勢和發展確實值得憂慮。
公民提名方案「大勝」
激進勢力騎劫了佔中?
今次佔中商討日,在港九、新界5處地點舉行,共有2500多人簽署了意向書並參與投票;不過,實際參與商討日活動的民衆超過此數,因為部分民衆只參加商討,未簽署意向書(即沒有投票權)。以一個民間籌辦的活動,在經費有限、遭受強烈政治打壓和諸多客觀條件制約情况下,反映以公民抗命爭取真普選的民氣和力量,不容小覷。投票結果,學界方案得到1142票,大大拋離其他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得708票,真普聯得452票,不單顯示公民提名方案以壓倒性優勢跑出,而完全偏離中央框架的方案得票最多,很能說明佔中與中央對抗的實質。
公民提名方案在佔中運動佔優勢,並不使人太意外。因為參與佔中的人,一般較熱中政治事務,他們站在道德高地,不理會現實政治限制,提出或認同公民提名,完全可以理解;另外,泛民陣營激進勢力全力催谷公民提名方案,昨日,人民力量與社民連動員出席商討日,聲言要踢走沒有公民提名的「溫和方案」,而提出溫和方案的團體、學者缺乏動員能力,在爭取認同方面,自是吃虧。
不過,由於參與佔中人士在政治上屬於同一屬性,先天上就有單一化傾向,加上激進勢力強力運作,投票結果的單一屬性就充分顯現出來。這個情况呈現兩個問題:(1)參與商討日討論的人士,並非整體香港社會的縮影,局限性顯而易見,而佔中卻被認為是「代表」全民的訴求,若佔中運動處理不好「單一與全民」的關係,會否影響其認受性與公信力,是浮現出來的問題。(2)佔中運動發起人雖云堅持和平非暴力,但是不少人擔心運動被騎劫而變質。經過昨日的商討日之後,公民提名方案佔優和激進勢力動員介入,佔中運動是否已經成為激進勢力的平台,值得關注。
公民提名成為佔中運動的主流方案,對政改帶來正面抑或負面影響,有不同研判。有意見認為,佔中凝聚出來的方案,即使當局抗拒,但是可以增加其他政治勢力的籌碼,有助他們與當局談判;另有意見則認為公民提名加上佔中,看不到任何促進政改商討的作用,因為這種狀况下佔中運動的能量,會主導整體政改商討和氛圍,其他泛民力量被擠壓得邊緣化,作用已經有限。佔中投票結果對政改討論會有什麼影響,還待事態發展,從政治對抗而言,肯定已經更加尖銳;當局強力打壓佔中與公民提名,但是兩者已經合流,箇中反映和說明的問題值得深思。
給予市民真正選擇
佔中頓失社會基礎
關於政改討論,激進主張空間愈來愈大,許多人都認為與中央與建制派的保守取態有關。政治光譜中,中間力量按中央定出的政改框架,提出被認為取態溫和的方案,例如香港2020、18學者和湯家驊方案等,並無公民提名,都未獲當局正面評價,反而受到不同程度批評;另一方面,建制派例如民建聯和工聯會提出的方案,提名委員會的組成、運作都為不合理篩選做了安排。這種情况顯示,無論中間力量推出什麼溫和方案,只要不按中央意旨行事,都會被排斥,有學者就是見到溫和無望,投向激進派,參加聯署認同和支持公民提名方案。
中央對佔中,逐漸加強打壓,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日前在北京接見本港團體時,再次表達中央堅決反對佔中,又指摘佔中會葬送和扼殺普選,云云。其實,無論中央對佔中怎樣咬牙切齒,阻嚇作用有限。發起佔中的學者,早已表明佔中是爭取普選的最後一步,只有當局的方案未能符合普及而平等國際標準、有不合理限制、市民沒有真正選擇,他們才會正式發起佔中;設若當局的方案符合普及平等原則、讓市民有真正選擇和並無不合理限制,老實說,不僅佔中的社會基礎頓時消失,即使有極端者仍然強行佔中,也會遭到大多數市民唾棄。
溫和的中間力量對於目前的情况,不宜氣餒,應該再接再厲,堅持行中道才有可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得出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因此,溫和力量未來這段日子,要持續向社會和公衆解釋中間溫和方案,爭取更多支持;另外,我們再次呼籲民主陣營和建制陣營的溫和派,應該團結起來,爭取一個對香港最有利的政改方案,必要時,中間力量可主動要求到北京與領導人會晤,當面直接反映大多數市民的訴求,爭取徹底解決政制困擾、解決管治困局,使香港重拾推動全面發展的政治動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公民提名方案「大勝」
激進勢力騎劫了佔中?
今次佔中商討日,在港九、新界5處地點舉行,共有2500多人簽署了意向書並參與投票;不過,實際參與商討日活動的民衆超過此數,因為部分民衆只參加商討,未簽署意向書(即沒有投票權)。以一個民間籌辦的活動,在經費有限、遭受強烈政治打壓和諸多客觀條件制約情况下,反映以公民抗命爭取真普選的民氣和力量,不容小覷。投票結果,學界方案得到1142票,大大拋離其他方案,人民力量方案得708票,真普聯得452票,不單顯示公民提名方案以壓倒性優勢跑出,而完全偏離中央框架的方案得票最多,很能說明佔中與中央對抗的實質。
公民提名方案在佔中運動佔優勢,並不使人太意外。因為參與佔中的人,一般較熱中政治事務,他們站在道德高地,不理會現實政治限制,提出或認同公民提名,完全可以理解;另外,泛民陣營激進勢力全力催谷公民提名方案,昨日,人民力量與社民連動員出席商討日,聲言要踢走沒有公民提名的「溫和方案」,而提出溫和方案的團體、學者缺乏動員能力,在爭取認同方面,自是吃虧。
不過,由於參與佔中人士在政治上屬於同一屬性,先天上就有單一化傾向,加上激進勢力強力運作,投票結果的單一屬性就充分顯現出來。這個情况呈現兩個問題:(1)參與商討日討論的人士,並非整體香港社會的縮影,局限性顯而易見,而佔中卻被認為是「代表」全民的訴求,若佔中運動處理不好「單一與全民」的關係,會否影響其認受性與公信力,是浮現出來的問題。(2)佔中運動發起人雖云堅持和平非暴力,但是不少人擔心運動被騎劫而變質。經過昨日的商討日之後,公民提名方案佔優和激進勢力動員介入,佔中運動是否已經成為激進勢力的平台,值得關注。
公民提名成為佔中運動的主流方案,對政改帶來正面抑或負面影響,有不同研判。有意見認為,佔中凝聚出來的方案,即使當局抗拒,但是可以增加其他政治勢力的籌碼,有助他們與當局談判;另有意見則認為公民提名加上佔中,看不到任何促進政改商討的作用,因為這種狀况下佔中運動的能量,會主導整體政改商討和氛圍,其他泛民力量被擠壓得邊緣化,作用已經有限。佔中投票結果對政改討論會有什麼影響,還待事態發展,從政治對抗而言,肯定已經更加尖銳;當局強力打壓佔中與公民提名,但是兩者已經合流,箇中反映和說明的問題值得深思。
給予市民真正選擇
佔中頓失社會基礎
關於政改討論,激進主張空間愈來愈大,許多人都認為與中央與建制派的保守取態有關。政治光譜中,中間力量按中央定出的政改框架,提出被認為取態溫和的方案,例如香港2020、18學者和湯家驊方案等,並無公民提名,都未獲當局正面評價,反而受到不同程度批評;另一方面,建制派例如民建聯和工聯會提出的方案,提名委員會的組成、運作都為不合理篩選做了安排。這種情况顯示,無論中間力量推出什麼溫和方案,只要不按中央意旨行事,都會被排斥,有學者就是見到溫和無望,投向激進派,參加聯署認同和支持公民提名方案。
中央對佔中,逐漸加強打壓,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日前在北京接見本港團體時,再次表達中央堅決反對佔中,又指摘佔中會葬送和扼殺普選,云云。其實,無論中央對佔中怎樣咬牙切齒,阻嚇作用有限。發起佔中的學者,早已表明佔中是爭取普選的最後一步,只有當局的方案未能符合普及而平等國際標準、有不合理限制、市民沒有真正選擇,他們才會正式發起佔中;設若當局的方案符合普及平等原則、讓市民有真正選擇和並無不合理限制,老實說,不僅佔中的社會基礎頓時消失,即使有極端者仍然強行佔中,也會遭到大多數市民唾棄。
溫和的中間力量對於目前的情况,不宜氣餒,應該再接再厲,堅持行中道才有可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得出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因此,溫和力量未來這段日子,要持續向社會和公衆解釋中間溫和方案,爭取更多支持;另外,我們再次呼籲民主陣營和建制陣營的溫和派,應該團結起來,爭取一個對香港最有利的政改方案,必要時,中間力量可主動要求到北京與領導人會晤,當面直接反映大多數市民的訴求,爭取徹底解決政制困擾、解決管治困局,使香港重拾推動全面發展的政治動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