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六四至今已四分之一世紀,當年廣場上的人各有命運,其中名列通緝犯首位的學運領袖王丹,今日於台灣成為大學教授。劇團「六四舞台」今年排演舞台劇《王丹》,特意到台灣訪問王丹,並由5名男女老少演員分飾不同時代的他。該劇監製張家弘希望觀眾思考:「也許大家一開始都有那種追求理想的反抗精神,多少人能一直保留?如果人人都是王丹,這個世界會怎樣?」
劇團曾演多齣六四劇
劇團過去排演的《在廣場放一朵小白花》及《讓黃雀飛》均與六四歷史有關,今年的《王丹》有別於傳統敍事方式,以5名橫跨「60後」至「90後」的男女演員,分別飾演少年、青年、獄中時期、流亡時期及內心的王丹,由少年時期講到現在暫居台灣的故事,並會選出數首王丹詩作譜上旋律,由「六四樂隊」現場演唱。監製張家弘表示,希望表達「每個人都可以是王丹」。導演李景昌說:「對現實的看法人人都有,差在你有否堅持,這就是王丹特別之處,他才可以『陰魂不散』25年。」(見另稿)
提醒觀眾有「不被關押的自由」
話劇以不同片段呈現一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包括王丹少年時首次絕食,參與學運到流亡的日子。其中一幕,王丹由秦城監獄望出窗外,看盡春夏秋冬的風景。人可以囚禁,但心中追求理想的自由無人可阻。話劇除了表現「人人都可以是抗爭者」,亦以當年中國對照今日香港,提醒觀眾有「不被關押的自由」。
飾演流亡王丹的邱萬城形容香港有如鳥籠,演青年王丹的戴俊笙說:「不單是人與人之間空間的擠壓,而是生存的壓迫,小店都變成藥房、金舖。政治、思想也全方位擠壓,考試甚至要教小朋友『必要的沉默』。在上位者想模糊黑白,『常識』不再是常識,原來『不能隨街便溺』都要爭論。」張以「崩壞」形容香港,甚至連六四真相的定義都要爭辯。演「內心王丹」的「90後」何欣旅表示,父母曾為她參演六四話劇擔心,但「我想參與,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雖然當年未出生,但身為香港人、中國人,不想將這件事遺忘,有責任傳承下去」。
演員嘆香港如鳥籠
25年前的八九民運,終以血染收場,王丹最後流亡海外,現於台灣任教大學,太陽花學運的領袖林飛帆、陳為廷都是其學生,王丹亦與其他民運人士開辦「華人民主書院」宣揚民主理念,形容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
導演李景昌說,希望話劇能激發觀眾反思自己的理想。張憶述,「王丹說,希望大家看完話劇,會覺得有理想是一件美好的事」。
明報記者 黃熙麗
劇團曾演多齣六四劇
劇團過去排演的《在廣場放一朵小白花》及《讓黃雀飛》均與六四歷史有關,今年的《王丹》有別於傳統敍事方式,以5名橫跨「60後」至「90後」的男女演員,分別飾演少年、青年、獄中時期、流亡時期及內心的王丹,由少年時期講到現在暫居台灣的故事,並會選出數首王丹詩作譜上旋律,由「六四樂隊」現場演唱。監製張家弘表示,希望表達「每個人都可以是王丹」。導演李景昌說:「對現實的看法人人都有,差在你有否堅持,這就是王丹特別之處,他才可以『陰魂不散』25年。」(見另稿)
提醒觀眾有「不被關押的自由」
話劇以不同片段呈現一個「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包括王丹少年時首次絕食,參與學運到流亡的日子。其中一幕,王丹由秦城監獄望出窗外,看盡春夏秋冬的風景。人可以囚禁,但心中追求理想的自由無人可阻。話劇除了表現「人人都可以是抗爭者」,亦以當年中國對照今日香港,提醒觀眾有「不被關押的自由」。
飾演流亡王丹的邱萬城形容香港有如鳥籠,演青年王丹的戴俊笙說:「不單是人與人之間空間的擠壓,而是生存的壓迫,小店都變成藥房、金舖。政治、思想也全方位擠壓,考試甚至要教小朋友『必要的沉默』。在上位者想模糊黑白,『常識』不再是常識,原來『不能隨街便溺』都要爭論。」張以「崩壞」形容香港,甚至連六四真相的定義都要爭辯。演「內心王丹」的「90後」何欣旅表示,父母曾為她參演六四話劇擔心,但「我想參與,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雖然當年未出生,但身為香港人、中國人,不想將這件事遺忘,有責任傳承下去」。
演員嘆香港如鳥籠
25年前的八九民運,終以血染收場,王丹最後流亡海外,現於台灣任教大學,太陽花學運的領袖林飛帆、陳為廷都是其學生,王丹亦與其他民運人士開辦「華人民主書院」宣揚民主理念,形容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
導演李景昌說,希望話劇能激發觀眾反思自己的理想。張憶述,「王丹說,希望大家看完話劇,會覺得有理想是一件美好的事」。
明報記者 黃熙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