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們這一家﹕無框環境有框成長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30日 21:35
2014年04月3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無框環境下有框成長」是香港人出版創辦人、三子之母Ada Wang的育兒理念。


無框?又有框?究竟是哪門子的育兒法。簡單而言,她讓小孩天馬行空、自由發夢,並透過藝術創作實現他們的想像,至於成長期內的學術與品德教育,她不會直接明言,說這樣不能那樣不行,她只會在過程中讓他們明辨是非黑白。這樣孩子成長可會偏離正軌?Ada坦言﹕「我永遠不知道他們吸收到什麼知識,但媽媽的責任就是幫他們實現夢想。」


家長望子成龍,會為孩子設下很多規限,以引領他們走向康莊大道。但Ada學油畫時得到啓發,明白若太着重實際技巧只會扼殺創意;而孩子的想像力無限大,不應有局限,於是想到為他們營造一個「無框環境」,意思是讓他們隨意幻想,為所欲為 。Ada笑稱,她的三個孩子Christy(11歲)、Caia(9歲)及Caleb(8歲),思維脈絡很難捉摸﹕「有一次他們在五金舖看到勞工手套,好奇為什麼勞工手套只有白色,因為他們喜歡玩Lego,希望手套有如Lego般色彩繽紛。」很多家長或許在這時就會跟孩子說勞工手套就只有白色的,但Ada沒有為勞工手套設定一個「只有白色」的框,取而代之,她與孩子一起創作,實現七彩勞工手套的幻想,「我們決定將棉花塞進勞工手套、以脹大的形象呈現;討論顏色的選擇、排列方式等,製作十分認真,像傾project」。


陪孩子繪畫 灌輸正確觀念

每當孩子們有一些想法,Ada都會引導他們透過畫作呈現出來,並於過程中滲入學術與品德教育。「討論如何製作時會有意見不合,但從中他們學懂合作與退讓;在選擇顏色時,教他們藝術無分美醜對錯的概念,以及要尊重其他人的喜好;有時棄用畫畫「必備」的畫筆,改用匙羹倒入、筷子撥弄顏料,希望小朋友勇於打破傳統框框;他們從抽象畫中會看到雲和少女,藉此學習brainstorm。」孩子儼如一張白紙,在自由發展的同時,當然要靠家長適時灌輸正確觀念。 「最記得有一個失敗之作,孩子們想將衣夾一個夾一個,做一個坐地燈罩,但總是塌下來。最後我便告訴他們光想像是不行的,必須努力讀書,學懂力學。」Ada就這樣巧妙地讓小孩明白知識的重要,助他們「有框成長」。


辦畫藝工作坊 更勝生日會

雖然她滿腔熱誠認為孩子要自由自在地成長,但原來她當年也曾跟其他媽媽一樣追求一紙證書,「我之前也有為仔女報讀有證書的課程,但發現小朋友只得到一張紙,很快就忘記課堂內容,其實是沒意義的。


另外,我不曾為孩子辦過生日會,幾年來累積了一些作品,想到舉辦展覽工作坊,比起純玩樂的生日會,相信他們更能留下深刻印象」。「Hand in Hand, Step by Step」慈善畫展及親子畫藝工作坊正是邀請了約30個小朋友一起重新製作Ada與三孩的舊作品,而三姊弟有如小助教般穿插其中,時而分發物資,時而協助創作,又為媽媽補充創作背後的故事,表現得頭頭是道。


在創作過程中學習,需要配合細緻觀察與反思,即使是成年人也難做到,何况是小朋友呢?Ada承認她的育兒方法是理想的概念,她也是抱着嘗試的態度「博一博」﹕「我避免公式化,營造無框環境讓孩子自由成長,教育只在創作中不時滲入,但到底他們吸收到多少呢?其實我無從得知。我所能做的就是埋下種子, 最後會否有成果?還看未來。」


女兒:母親節要答謝媽媽

訪問即將完結,問及有否計劃為即將來臨的母親節做個project,Ada猛然驚醒,轉向身旁的Christy問道﹕「我差點忘了快母親節了,你打算怎樣和我慶祝?」Christy凝視媽媽,想了想道﹕「我想和弟妹開會討論一下怎樣答謝媽媽,因為你為我們實現了夢想。」創作中艱深的人生道理,孩子或許未能當下明白,但相信種子已開始萌芽。


文﹕鍾家寶

編輯:趙希彤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