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股跌91點,昨收報22,132點,成交金額528億元。周末期間烏克蘭局勢未有急轉直下,投資者上周五先行拋售,周一股市表現相對較好,特別是周五跌幅較大的港、韓、台三地股市,在美股跌逾百點下表現仍不俗,台股更上揚。不過,這又不等於港股市底好,一來成交額低迷反映資金對博反彈興趣微,二來大型、有質素的動力股已跌回低位,中細價的更向下突破,可見市場看法都比較淡。全城看淡之時,多數都跌勢已七七八八,但這很視乎中國內地能否守住不發生金融風險的底線。
港股昨日表現不俗,雖然內銀股資產質素繼續惡化,但可說是預期之內,整體來說,首季盈利還保持增長,算有交代,加上兩大油股及中電信(0728)強勢,國指曾錄得輕微升幅。比較重災的是動力股,多數下試低位。騰訊(0700)雖然高於低位,但卻破不了此前高位,昨日低見505元;銀娛(0027)也回試65元關口。幾隻回試低位的大型動力股,成交雖是近日高位,但相對此前低位時卻減少很多,博反彈漸成小眾遊戲。
6月或是習李改革最後限期
由傳媒到券商,主流看法都是淡,總結下來就是中國經濟下滑、金融風險升溫,政治局會議又定調政策不變,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不知經濟要到什麼景况,才能迫使中央政策轉向。4月房地產銷售肯定更差,盛傳中旬的發電量也急轉直下,若銀監會5月1日真的打壓鐵礦石融資,大幅提高鐵礦石貿易的信用證保證金,就是繼鋼貿、銅融資後,進一步切斷套利及房地產融資渠道,也就是說,多管齊下圍剿開發商的過程仍是進行式。
但改革也要講循序漸進,總不能在看到成效前經濟卻已崩潰,故李克強也密集出台救市政策儲備,追加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加大新能源及環保投入等,更宏觀的則先有京津冀一體化,詳細內容尚未清楚,便又出現長江經濟帶這個新概念。既是對冲經濟下滑,也是為改革爭取本錢,消除政治阻力。但首季經濟增長已是2012年第3季以來最差,如無意外,本季會進一步下滑,故習李配頂住黨內既得利益集團施壓而推行改革,所剩的時間相信已不多,5、6月很可能就是最後限期。限期前會否盡地一煲,或來一次小破小立?
最大變數其實是人幣
只要經濟差,最終還是要救,這是很確定的,筆者覺得較大的變數其實是人民幣。2、3月期間,大家都確信貶值是中央懲罰熱錢的舉動,主要證據是外匯佔款仍在上升。但挾倉一次就夠,4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在6.2水平整固後再跌,就比較令市場意外,是中央匯率政策取向改變,還是熱錢流走?
以現時的客觀環境,人民幣升跌主要還是跟隨中央的意願。海嘯後持續升值,是希望能刺激內需、倒迫工業由低端向高端轉型,但實際上,最大得益的是歐洲名牌、全球的金飾、奶粉和化妝品企業,而低端製造業確實被迫至走投無路,但多數並無升級,而是轉向房地產發展,人民幣升值則加速這個結構性改變。
習李改革是方向,底線是就業,按照不同口徑,內地建築業人口估計介乎2000萬至4000萬,當地產見頂,中央便要找地方吸納失業的建築工人,服務業能嗎?技能上似乎差太遠,會否是在內陸重塑低端製造業?匯率會否重新向第二產業及出口傾斜?
另外,歐洲央行正準備無上限量寬,若力度足夠,歐元匯價勢必大跌,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地,人民幣是跟隨美元堅挺還是隨歐元下滑?假如緩慢反覆貶值成國策,熱錢流走會否演變成滾雪球效應?
[江宗仁 還看今朝]
港股昨日表現不俗,雖然內銀股資產質素繼續惡化,但可說是預期之內,整體來說,首季盈利還保持增長,算有交代,加上兩大油股及中電信(0728)強勢,國指曾錄得輕微升幅。比較重災的是動力股,多數下試低位。騰訊(0700)雖然高於低位,但卻破不了此前高位,昨日低見505元;銀娛(0027)也回試65元關口。幾隻回試低位的大型動力股,成交雖是近日高位,但相對此前低位時卻減少很多,博反彈漸成小眾遊戲。
6月或是習李改革最後限期
由傳媒到券商,主流看法都是淡,總結下來就是中國經濟下滑、金融風險升溫,政治局會議又定調政策不變,大家都看不到希望,不知經濟要到什麼景况,才能迫使中央政策轉向。4月房地產銷售肯定更差,盛傳中旬的發電量也急轉直下,若銀監會5月1日真的打壓鐵礦石融資,大幅提高鐵礦石貿易的信用證保證金,就是繼鋼貿、銅融資後,進一步切斷套利及房地產融資渠道,也就是說,多管齊下圍剿開發商的過程仍是進行式。
但改革也要講循序漸進,總不能在看到成效前經濟卻已崩潰,故李克強也密集出台救市政策儲備,追加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加大新能源及環保投入等,更宏觀的則先有京津冀一體化,詳細內容尚未清楚,便又出現長江經濟帶這個新概念。既是對冲經濟下滑,也是為改革爭取本錢,消除政治阻力。但首季經濟增長已是2012年第3季以來最差,如無意外,本季會進一步下滑,故習李配頂住黨內既得利益集團施壓而推行改革,所剩的時間相信已不多,5、6月很可能就是最後限期。限期前會否盡地一煲,或來一次小破小立?
最大變數其實是人幣
只要經濟差,最終還是要救,這是很確定的,筆者覺得較大的變數其實是人民幣。2、3月期間,大家都確信貶值是中央懲罰熱錢的舉動,主要證據是外匯佔款仍在上升。但挾倉一次就夠,4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在6.2水平整固後再跌,就比較令市場意外,是中央匯率政策取向改變,還是熱錢流走?
以現時的客觀環境,人民幣升跌主要還是跟隨中央的意願。海嘯後持續升值,是希望能刺激內需、倒迫工業由低端向高端轉型,但實際上,最大得益的是歐洲名牌、全球的金飾、奶粉和化妝品企業,而低端製造業確實被迫至走投無路,但多數並無升級,而是轉向房地產發展,人民幣升值則加速這個結構性改變。
習李改革是方向,底線是就業,按照不同口徑,內地建築業人口估計介乎2000萬至4000萬,當地產見頂,中央便要找地方吸納失業的建築工人,服務業能嗎?技能上似乎差太遠,會否是在內陸重塑低端製造業?匯率會否重新向第二產業及出口傾斜?
另外,歐洲央行正準備無上限量寬,若力度足夠,歐元匯價勢必大跌,作為中國最大出口地,人民幣是跟隨美元堅挺還是隨歐元下滑?假如緩慢反覆貶值成國策,熱錢流走會否演變成滾雪球效應?
[江宗仁 還看今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