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迎接新生命不容易,伊利沙伯醫院每年約6000名嬰兒出生,當中一成新生兒要輔助呼吸、不足1%要全面急救才能生存。有出生時僅500克的嬰兒,一截腸臟連臍帶外露肚皮,需即時用保鮮薄膜包起肚皮,每日加壓讓腸臟縮回體內。產房隨時面對突發情况,為減急救失誤,醫護將搶救實例製成嬰兒模型,讓護士加強演練。
製模型嬰寫「劇本」訓練護士
伊利沙伯醫院2011年12月起推行新生兒急救培訓計劃,定期演練產房突發情况,至今培訓128名兒科、婦產科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護士。該院兒科副顧問醫生蕭僑樂稱,該院約一成初生嬰因呼吸困難而要即時急救,主要是早產雙胞或三胞嬰,或是發育不全嬰兒,團隊會將各種生產實例寫成情景「劇本」,讓受訓的醫護人員演練,避免真實接生時失誤。
該院兒科顧問護師(初生嬰兒護理)梁瑞寬稱,初生嬰出世後有「黃金一分鐘」搶救時間,醫護需觀察其呼吸深度、心跳規律及含氧量,評估適當的搶救方法,如插喉泵氧甚至是心外壓,有時須考慮做外科手術,複雜個案更會動用10多名不同專科的醫護搶救。
「黃金一分鐘」搶救初生嬰
梁瑞寬說,約兩三個月前一名僅約500克的嬰兒出生,該嬰兒因在母胎中發育不健全,出生後部分腸臟連同臍帶薄膜露出體外,需即時急救,先由兒科護士確認其呼吸穩定,再由外科醫生用保鮮紙薄膜包起腸臟保暖及避免器官缺血壞死,然後每日在薄膜上加壓,讓腸臟縮回體內,每日縮短約1厘米持續達1個月,再做手術修補肚皮方算成功救回嬰兒。團隊其後參考此例製作嬰兒模型,成了其中一個演練情景。
製模型嬰寫「劇本」訓練護士
伊利沙伯醫院2011年12月起推行新生兒急救培訓計劃,定期演練產房突發情况,至今培訓128名兒科、婦產科及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NICU)護士。該院兒科副顧問醫生蕭僑樂稱,該院約一成初生嬰因呼吸困難而要即時急救,主要是早產雙胞或三胞嬰,或是發育不全嬰兒,團隊會將各種生產實例寫成情景「劇本」,讓受訓的醫護人員演練,避免真實接生時失誤。
該院兒科顧問護師(初生嬰兒護理)梁瑞寬稱,初生嬰出世後有「黃金一分鐘」搶救時間,醫護需觀察其呼吸深度、心跳規律及含氧量,評估適當的搶救方法,如插喉泵氧甚至是心外壓,有時須考慮做外科手術,複雜個案更會動用10多名不同專科的醫護搶救。
「黃金一分鐘」搶救初生嬰
梁瑞寬說,約兩三個月前一名僅約500克的嬰兒出生,該嬰兒因在母胎中發育不健全,出生後部分腸臟連同臍帶薄膜露出體外,需即時急救,先由兒科護士確認其呼吸穩定,再由外科醫生用保鮮紙薄膜包起腸臟保暖及避免器官缺血壞死,然後每日在薄膜上加壓,讓腸臟縮回體內,每日縮短約1厘米持續達1個月,再做手術修補肚皮方算成功救回嬰兒。團隊其後參考此例製作嬰兒模型,成了其中一個演練情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