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田北辰﹕無知與無力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8日 06:35
2014年04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一個人不可能犯兩次同樣的錯誤;第一次是犯錯,第二次就是你的選擇。」(註)2009年前九廣鐵路經歷「西門子事件」是第一錯無知,高鐵延誤是第二錯,就是無力。「西門子事件」是西鐵因工程延誤,董事局倒貼1億給承辦商西門子,其後汲取教訓、亡羊補牢,我時任九鐵主席督促深化改革,由獨立董事領導的小組監察工程項目所有細節,令犯錯機率減至最低。遺憾是兩鐵合併後,港鐵強勢「獨立王國」之下,港府無力逼港鐵延續深化改革,結果將紫砂茶壺的漬也一併洗掉。觀乎高鐵嚴重工程延誤及政府的「驚訝」,當日西門子事件的學費是白交了。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再浩大的工程,也必須由細微之處做起。西門子事件後,我設立一套監察小組的制度,將鐵路工作分為多個範疇,包括﹕新基建工程、物業、財務,由獨立董事擔任小組召集人,各小組成員包含獨立及各範疇的專家,例如建築、測量、會計、法律等等。


「新基建工程」小組執行的詳細監察,絕對不單單是文件的紙上工作,當時擔任召集人的測量師溫文儀於九鐵的外號是「鬼見愁」,管理高層至中層被他「打爛沙盆璺到豚」的鉅細無遺追問下,工程每一部分、每個階段都不敢輕率,一絲不苟,由內行人監察內行人,種種出錯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當時的小組成員還有資深大律師鄭若驊、土木及結構工程學者熊永達等等業界翹楚。


不論「錯」及「錯的選擇」

代價都由市民公帑找數

小組召集人定期向董事局匯報的經驗證實,董事局掌握絕大部分的工程進度或漏洞實情,都是由小組的專家所發現及上報,當日董事局流傳一個「笑話」是,「只要滔滔不絕的溫文儀收口,就表示工程所有問題都搞得掂」。這「笑話」正正反映董事局及管理層對於小組的監察能力極具信心,可將所有漏洞一一揭發出來。反觀於「西門子事件」發生前,董事局每月例會一次向管理層「問責」,視乎管理層上報多少及如何上報,至於「漏報、少報」情况難以避免,董事局於有限資料下,對着前線管理層根本問不出所以然,主席及董事局對於前線實况的掌握,近乎隔山買牛般遙遠。


無疑「小組監察」制度的確會對管理層構成沉重壓力,運作效率也較慢,但可確保工程進度如實反映,而不至於董事局後知後覺,之前連「燶味」也聞不到半分。導致今次高鐵工程延誤的因素或有10項,但關鍵環節(critical link)或只有其中一至兩項,今次可能是鑽挖機樊梨花「遇溺」,倘若有「鬼見愁」溫文儀領導小組專家逐一仔細監察,提醒須注意鑽挖機的排水系統,是否可幫樊梨花避過一劫,或者減輕傷害。小組定必清楚知道總站是高鐵香港段的心臟,於選址勘探時已金睛火眼,進行多次詳細勘探才拍板,避免今次被揭發延誤才「賴地硬」般牽強解釋,更重要是避免了遭質疑是政治原因,選址前期工作急就章推工程上馬。


政府就高鐵工程向港鐵繳付50億監督興建費用,一年前還誓神劈願堅稱可如期落成,但言猶在耳結果於原定竣工前大半年才忽然「驚訝」,是令人難以理解。港鐵管理鬆散固然責任重大,但政府監察港鐵不力,也是責無旁貸。政府及港鐵忘記「西門子事件」的教訓,沒有延續「深化改革」的成果,之前由公帑繳付的管理學費是白交。第一次犯錯是錯,因政府無知,第二次犯錯是錯的選擇,因為政府無力,可悲是不論「錯」及「錯的選擇」,代價都由市民的公帑找數。


註﹕You d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twice; the first time is a mistake, the second time is your choice. movie﹕Flight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