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8名學者拋出政改方案,以「公民推薦」取代「公民提名」後被指妥協。學者方案發起人方志恒指出,普選的原則是要讓「不同政見人士參選」。他認為學者所倡議的公民推薦是「折衷」,但折衷也有底線,強調方案核心不會退讓,不能接受提名委員會採全票制、候選人數不能設上限等,而提委會組成、公民推薦門檻等細節則態度開放。
方志恒:非政治人 不懂拉攏議員
18學者方案最終會否獲中央接受仍是未知之數,但5月6日就先要過和平佔中商討日一關,爭入3個獲商討日推薦的方案,成為佔中6月22日供全民投票的候選方案。學者團近日積極向不同泛民政黨簡介方案,不過,方案發起人方志恒表示,18學者只是一介書生,不懂動員拉票、不會擺街站,不會奢望入圍。方志恒屢強調,「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學者並非政治人,沒有政治能量拉攏議員共識,「他們是議員、他們是政治官員、他們掌握權力,方案已清楚寫出,若他們覺得方案可行,便去傾細節吧﹗」
稱公提不應「教條化」 難合併其他方案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於「18學者方案」出爐時,點名指方案似乎沒有違反《基本法》,令方案頓被看高一線。18學者方案沒有直接公民提名,取而代之的是由2%至3%(約7至8萬名)登記選民作公民推薦,參選人再交提委會投票表決,獲12.5%(八分之一)提委支持便可通過成為正式候選人。不過,這方案惹來部分團體批評,不滿公民推薦有名無實,堅持要有公民提名。
方志恒認為,《基本法》45條方向是由提委會提名,很難「戾橫折曲」地說,除提委會外還有其他方式提名。他認為不應把公民提名「教條化」,但在普選原則下,學者有5點不能妥協,包括公民推薦要納入法定程序、提名程序不能是全票制、提名門檻不能高於八分之一、候選人名額不設限、兩輪投票選特首,以確保不同政見人士可出選。
至於提委會的組成,方志恒指學者團仍未有定案,只要可加強提委會廣泛代表性均可考慮。至於會否與其他溫和泛民方案,例如「香港2020」或湯家驊方案合併?方志恒指「技術上」有困難,一方面學者團建議全港市民以「兩輪投票」選特首,以選出中央及泛民也可接受的溫和人士當選,「而且他們(其他方案)也不想只成為學者方案其中一點吧」。
明報記者 梁卓怡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