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樓市轉角趨勢已成 霸道淡出王道登場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6日 06:35
2014年04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首季私宅單位施工量達8000伙,創10年來季度新高。在樓價開始回調之際,私宅供應增多勢頭若能持續,壓抑需求的「辣招」適時、適度調節,則一度狂飈的樓市軟着陸,理順整體供求,樓市就較有機會健康發展。要促使這個局面實現和有持續性,政府必須堅持供應足夠土地,善用現有土地和開闢新土地資源,主導土地供應,特別是建立土地儲備,為樓市長遠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首季施工量10年新高

私宅供應扭轉緊絀局面

2012年7月,梁振英就任特首之後,應對樓市亢奮、樓價狂飈,從兩方面入手,即是需求管理和增加供應。當時,在新增土地停頓數年之後,增加供應陷入遠水救不了近火困局,只能倚靠需求管理來壓制市場狂飈,所謂買家印花稅等辣招,阻截了境外人士炒賣,內地買家一度佔本港新樓盤超過三成,辣招使他們成本大增而卻步。較早前梁振英宣布擱置「港人港地」政策時,指出原因包括與境外人士來港置業大減有關。管理需求無疑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是以辣招治理樓市,實際上是行霸道,暫時控制大局之後,若未能進行調理,霸道的後遺症絕對不能忽視。


要使樓市回復長遠穩定健康,必須行王道;對樓市而言,王道就是增加供應。今年首季私宅施工量達8000伙,是2004年以來新高,按年增加6900伙,按季增加4500伙,呈現持續增加勢頭。有分析認為,發展商加快施工,與預期明年或將加息有關,爭取在息口回升前出貨,是耶非耶,難有確切答案,不過,從一些公開資料顯示,總的趨勢是私宅供應持續增加。


發展商取得土地到賣樓,往往需時四五年,政府由2010年6月起主動恢復賣地,本報今年2月報道,統計過去3年半,政府賣出91幅住宅和商住用地,涉及約3116萬方呎樓面,其中12個項目有望在今年推盤,涉及約3020個單位(或360萬方呎樓面),只是這批土地的約11%樓面,即是其他項目相繼動工,私宅將有萬計單位供應市場。


另外,本年度政府把私宅單位供應定為1.88萬個,若達標,也是2004年以來的新高數字;政府的數字顯示,今年首季建築中私宅約6.2萬伙,亦屬季度新高;未來三四年,總計可提供約7.2萬個私宅單位,亦是供應連續4季度高於7萬伙的水平。從這些數字,可見經過數年供應緊絀,政府重新主導土地供應之後,已經扭轉了供求嚴重失衡的局面,未來數年私宅供應將較充裕,供求關係應可理順。


不過,若要樓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視乎政府是否堅持每年提供可興建2萬個私宅單位的土地,若在土地供應再有周折,則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成為泡影。樓市歷經需求管理調控下,近期發展商推出新樓盤,都以提供優惠招徠,變相減價;今年首季新樓貨尾約有6000個,業界人士認為若貨尾增加至約1萬個,對於發展商會構成壓力,為了資金回轉,發展商或許要實質減價賣樓,已經回調的樓價,屆時或有較顯著跌幅。另外,美國聯儲局逐步「收水」之後,下一步就是利率回升,什麼時候加息,現在無人可以預測,不過,加息必然出現,屆時對於樓價也會構成壓力。


樓市調整肯定會到來,就政府而言,就增加供應的總目標,不應因為市况逆轉而改變,必須堅持供應足夠土地;不過,在樓市調整過程中,政府需要因時制宜,適時、適度調整需求管理措施,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回復主導作用。對於期望置業安居一族,樓市有望回復他們有能力置業的景况,不過,何時才是恰當時候,我們認為他們應該多做功課,了解供應實際情况、息口調升等一籃子因素,才適宜為一輩子最大和最重要的投資作決定。毋急毋躁,是我們給期望置業一族的忠告。


大力推動填海

增加土地儲備

就長遠樓市發展,政府還要做到一點,就是積極開拓土地資源和建立土地儲備。政府推動新界東北、填海與大嶼山發展等,都遇到地區人士或環保人士反對,可以說舉步維艱。香港缺乏土地發展,已經是整體社會不能迴避的問題,近年新加坡發展遠遠超前香港,星洲大興土木填海造地是主要原因之一,香港不能再蹉跎,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推動開拓港人發展和生活空間,填海應該是重點項目,因為填海所得土地,完全由政府擁有和主導,可以避免規劃爭議。我們認為,除了新界東北、大嶼山等規劃發展,政府應該大力推動填海,視為土地儲備的主要來源。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