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偉立﹕財政收入出現根本變化 未來基金多此一舉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5日 21:35
2014年04月2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在預算案公布後,緊接發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長達200多頁,簡單敘述了現時香港的公共財政狀况;除了現况,報告亦以不同的宏觀經濟假設作基礎,去推算未來20多年政府的財政收入及支出,並就研究結論提出建議。


報告雖長,但當中所帶出的重點只得一個,就是現時的財政狀况及每年盈餘將無以為繼。在未來20年,由於香港人口老化,勞動人口趨跌,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將無何避免地下跌,繼而令財政收入的增長也下降,於財政支出的增長不減的前提下,即支出大於收入,政府財政便會於15年內出現結構性財赤。當結構性財赤維持7至12年後,財政儲備便會耗盡,政府便得借貸度日……(以下為筆者自己演繹) 因此,為免成為另一個希臘,政府只好於現時歌舞昇平,財政儲備達破紀綠新高的情况下,迎難而上,教導大眾要未雨綢繆,成立未來基金,將部分的每年盈餘及儲備鎖入庫房作投資,以備不時之需或未來之用……


作為一個理性務實的人,如果現實情况一如報告所指出般,相信大家亦會支持政府成立未來基金,防患於未然。然而,現實情况跟報告所述不盡相同,得出的結論自然難以令人信服。


其實整份報告要言之成理,有兩點最重要的假設必須要正確無誤。


第一,香港真的會出現人口老化,而人口老化又必然令到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下降。


第二,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下降將必然令到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放緩。


關於第一點,雖然坊間對人口老化與經濟的影響存在不同的分析爭論,但姑且放下分歧,就當第一點言之成理。


對於第二點的假設,筆者真的無法認同。報告中嘗試以過去40年、30年及回歸後的名義本地生產總值與政府收入的變化作比較,去解釋政府收入增幅與名義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長期而言大致相若(見圖一,資料來自報告)。


政府主要收入與本地生產總值的

相關性愈來愈低

然而,香港經濟結構與政府財政狀况於過去10年已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硬把現時狀况與回歸後初年甚至過去40年前相比,只會令分析與現實愈來愈脫節。


事實上,中資活動於2003年自由行逐步擴大後有增無減。無論從中資國企股市值成交(例:2002 年底主要以國企為主的H股及紅籌股市值只有9300億港元,但到了2013年底,中資國企股市值已增長了超過10倍,達97,000多億,資料來自港交所)、內地人於本港消費、置業以至開設公司等規模,與回歸時相比,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受這些中資活動所帶動的行業及物業股票市場水漲船高,相關稅收也大踏步增長。


圖三中紅色部分展示過去3年、5年及10年三大類稅收的變化。數據清楚顯示,受中資活動及物業股票市場所帶動的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及利得稅,其升幅均遠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時間愈長,差距愈大。由於這4類稅收佔政府總收入超過六成,它們的大幅增長亦令到政府總收入大幅跑贏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幅。


如果大家承認中資活動在可見的將來只會有增無減的事實,就明白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及利得稅這4項貢獻了政府六成收入的稅收,它們增長將會持續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由於這4項稅收更多是受內地資金及經濟活動而非本地居民所左右,理論上,就算香港人口老化、本地居民經濟活動減慢而拖低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現時佔政府六成收入的賣地收入、印花稅、投資收入及利得稅,長遠來說將仍受內地經濟增長所推動而繼續增長。


此之所以,報告假設本地生產總值受人口老化而令增速放緩,從而影響政府收入的分析將難以站得住腳。如果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並非如報告中所述長期低於政府支出的增長,結構性財赤以至儲備耗盡之說更無從談起!


香港現時7000多億儲備,如撇除回歸時由土地基金轉移的2000億元,庫房在過去數十年累積的財政儲備有約5000億元,而其中高達八成的儲備就是由過去7年所累積的。很明顯,香港的財政收入於過去7年已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受內地經濟活動所帶動的稅收,已遠高於與本地生產總值掛鈎的財政支出。過去7年,政府於財政預算上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低估了3300億元收入,以一次性派糖(總金額超過1800億元)去取代長遠規劃以至儲備不斷膨脹而又沒有一套明確的儲備管理方針等;都是由於政府未能與時並進,認清收入部分已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


報告簡單地以政府收入與本地生產總值掛鈎,漠視過去10年中港經濟增長以至財政收入已出現的轉變,更反過來指出政府應在現時破紀錄的儲備下繼續增加儲蓄,實在徒然浪費珍貴的公共資源。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理事、天駿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