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海政制之旅,中央有備而來,泛民小心翼翼,過程反映了政情和人心,卻無助縮窄分歧,建立大主流的香港共識。
梁國雄的立場最簡單:上海行是政治行為,平反六四與爭取普選,都是他的政治議題,過關與否並不重要。
習近平的中國已有質變,連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訪華,都被中國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公開直接批評,美國袒護日本和菲律賓挑釁中國的海權,自然容不下梁國雄的「六四物品」,視為向中國法律「高調叫板」,人可以過,物不能過,為上海行設下第一道關閘風波。
風波考驗民主派的立場和應變:工黨何秀蘭和張國柱選擇回港,公民黨黨魁梁家傑中止行程,其他民主派重申六四立場後,堅持留下向中央表達真普選的訴求。
這不是預設的政治分工,而是民主派自行的應對,各有懷抱,各取所需,成敗得失,讓公眾評說。但中央汲取了張德江「強硬不討好」的經驗,藉上海對話放出兩個新鮮的信息。
信息都與張曉明的講話相關。
第一個信息,張曉明說:「我們沒有一竿子打沉一船人,從來沒有說過凡屬所謂『泛民』陣營的人都不符合愛國愛港的標準。」
像是半杯水的理論,也是愛國論的分化,民主派怎會沾沾自喜,渴望自己是另一半、篩後餘生的「幸運兒」?
民主派要實現真普選,難接受一個沒有法理條文、不斷隨政治風向變異的愛國標準,作為候選人能否參選的篩子。
而且,中央已將特首普選與國家安全掛鈎,習近平說:「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因此,張曉明說得清楚:要篩出「與外部勢力勾勾搭搭」的人,篩出「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繁榮」的人,這是特首提名的必要動作,怎會輕言容許異見者爆冷參選呢?
當前的特首提名,不是篩不篩,而是如何篩,這是中央與民主派最大的分歧,上海之行當然不能破冰。
第二個信息,張曉明說:「回港後的兩個月內,與未單獨談過的所有議員,逐一約談,地方悉隨尊便。」
顯然,張曉明要在第一輪諮詢前,約見所有的民主派議員,重點不一定改變對方的立場,而是「以此為契機,增進政治互信,改善長遠關係」。
這是中聯辦走向開明的一步。與此同時,政情也悄悄起變化,中聯辦已開始接收請願信,不是融入香港的開端嗎?
但中聯辦能融入香港人心,接納民主派無篩選的要求,相信港人可理智地投票嗎?
倘有所謂篩選,篩子只有一個,就是港人的選票,用香港的集體選擇,篩走無德無能、不受歡迎的政客,篩走「損害國家利益和香港繁榮」的人,而不是提委會代港人篩走「不愛國愛港」的異見者。
香港要走向政治的成熟,在普選的跌盪與蹣跚中不斷前行,才能走出民主管治的困局。
中央一開始便不相信港人,要在普選前先行篩選,讓真普選的希望落空,只會帶來更艱難的管治和更持久的動盪,讓外國勢力有機可乘,製造國家安全的亂局。
特首普選只有一條路
同樣地,政改的敏感時刻,建制派和民主派,雙方的政治行為都要自我節制和約束,避免做挑釁對方的事,避免傷害對方的至痛,讓微薄的互信不斷消失,甚至增加對立的因子,讓政治的舊恨化為新仇,成為一股下旋的負面力量,妨礙達至共識的機會,儘管共識已日漸渺茫。
當前,特首普選只有一條路,求大同存大異,不篩選是目標,不觸動對方的政治紅線,釋出解決問題的善意,尋找大主流的香港共識,得到立法會三分二的票數通過。
真普聯的三軌方案,政黨提名和公民提名之外,提名委員會是最薄弱的環節,組成方法只是「愈民主愈好」。這樣簡單的論述,怎能回應民間不斷提出、接近30個提名委員會方案?
如今,無論陳方安生的「2020方案」,方志恒的「18學者方案」,湯家驊的「民主提委會方案」,都有一個共通之處:讓提名委員會擺脫小圈子的桎梏,尋求更大的公民推薦和參與,讓特首提名更具廣泛的代表性。
從三軌制的角度看來,只要方案能實現無篩選的目標,他們的努力和聲音不應被否定。
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案符合《基本法》和國際標準,符合「提名不倒退、政治不篩選、人數不設限」的原則,保證不同政見的代表都能參選,讓選民通過一人一票有真正的選擇。
真正否定和害怕這些方案的人,反而是傳遞中央旨意的御用學者:
饒戈平說:「公民提名和公民推薦不符合《基本法》,是打着民主的旗號,鼓動民眾與法律對立。」
王振民說:「要在《基本法》規定的制度外,再加公民提名或者公民推薦,是逼政府做違法的事。」
換句話說,中央御用學者的政治取態,是見「公民」而極力排拒,無論公民提名還是公民推薦。
這是另類的「一左二窄」,左如鷹派的思維,窄如小圈子選舉,壟斷着全港選民的選擇,操控着百分百的安全,變相取消了普選的真義。
深圳大學的學者張定淮說得明白:「提委會在運行上的確具有篩選機能,就是要淘汰政治極端的人入閘,篩掉政治『極右』和『極左』的人。」
倘篩選原意是為了篩走極端,那麼,民主派提出的「兩輪選舉制」和「排序複選制」已達到目標,唯一的分別是:中央御用學者的方法,是由提名委員會代選民篩選,民主派則由選民一人一票篩選。
要保護低門檻提委方案
因此,凡支持三軌制的民主派,推動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時,也要保護低門檻的提名委員會方案,不會被御用學者一錘定音,消滅和否定於萌芽狀態,剩下建制派的提名委員會方案,永遠不能實現香港共識。
三軌方案的精粹在於:既有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的民主方案,也有可實現香港共識的低門檻提名委員會方案,希望三軌皆能直通,起碼不會三大皆空。
林鄭月娥的政改三人組,最重要是尋找大主流的香港共識,在鷹派和激進派思維之外、民主與建制之間建立交集,讓方案得到立法會三分二的支持,完成實現特首普選的歷史任務。
這是一個貼近香港人心的諮詢歷程,不能隨便依附御用學者的解說,不能以僵化的思維否決政改的空間,不能輕視港人對真普選的熱切期望,就像2010的政改方案,用靈活的政治想像,予法律寬容的彈性,才能在山重水複處看到柳暗花明的渺茫出路。
政改諮詢還剩下一個月,悲觀思想籠罩香港天空,鷹派與激進派各走極端,不能引發大主流的香港共識。2020方案、18學者方案、民主提委會方案,等等,能否採長補短,集各家之所長;能不因人廢言,放下歷史心魔,糅合成更包容的方案,讓提名委員會也有着主流的香港共識?
於是,民主派的三軌方案將更加完整:公民提名、政黨提名、低門檻的提名委員會,條條大路通往真普選,通往港人30年不息的民主夢。
張文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