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學堂﹕守重聚承諾 減孩子分離焦慮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3日 06:35
2014年04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桐桐自小便十分害怕與媽媽分開,沒有她陪伴,便不願意上學或去其他地方。上學與媽媽分開時,他總是焦慮不安,一時擔心媽媽遇上意外,一時害怕她病倒一睡不醒。五歲多的桐桐剛升上小一,仍堅持媽媽必須陪伴他上學,甚至不准媽媽獨自出門,晚上睡覺也要求一直陪伴到天亮,只要媽媽離開片刻,桐桐也會非常緊張,在學校則常被老師投訴心不在焉,原來與分離焦慮有關。


怕父母離開 屬正常待適應

孩子約1歲時,當父母或親密照顧者離開,容易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和表現,包括﹕哭鬧、發脾氣、纏擾大人等,實屬正常現象。事實上,隨着孩子慢慢與父母建立親密依附關係,而且在認知發展上,他們開始掌握父母和其他人一樣,就算看不到也仍然存在,所以當父母或照顧者離開身邊時,孩子容易因為不掌握他們會否及何時回到身邊,因而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隨着孩子成長,表達、理解能力提升,以及經歷過與父母分離後重聚等,會逐步增加對父母及環境的安全感,分離焦慮的狀况通常會逐漸改善。


利用遊戲程序 助建離別習慣

當需要預告孩子面對分離時,父母不妨多給他們適應時間,並告知重聚時間及安排。如果孩子掌握不到時間,父母可以利用程序去提醒,例如﹕唱放學歌或取書包後會見到媽媽。父母亦應遵守重聚的承諾。另外,父母不妨透過遊戲,與孩子建立告別的習慣,例如﹕揮手道別及飛吻。


其他有助紓緩孩子緊張不安情緒的方法,也包括﹕與他們約定在分開的時候計劃一個任務或活動,例如去圖書館看一本有趣的書,讓孩子抱着期待及較輕鬆心情面對短暫分離;另外,讓孩子帶着喜歡的物品或玩具等,也可讓他們安心。


如果孩子持續出現過度、跟自身發展階段不相符的焦慮不安,而且影響學習、社交及日常生活,父母便應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