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曹林﹕享受管制紅利的《環球時報》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22日 06:35
2014年04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記得有一次與《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就某個社會問題作微博論戰時,胡錫進回擊的大意是:後人翻開《環球時報》時,會發現我們在這個時代的每個熱點、焦點和敏感話題上都沒有缺席,我們在記錄歷史。胡的這番話是在嘲諷那些批評他的媒體和媒體人,在很多社會問題和熱點事件上不敢觸及,但《環球時報》敢。


總編稱敢言 因其他傳媒被噤

這也是一些讀者的感覺,好像感覺這份報紙什麽都敢說,從陳光誠事件到南方周末新年獻辭風波,從艾未未風波到金水橋爆炸,別的媒體不敢報道和評論的事件,他們的評論版卻沒有缺席。


真的是他們有膽識,有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敢於觸碰這些其他媒體不「敢」碰的「敏感事件」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表象上的幻覺,背後是一種特權,胡錫進及其媒體享受着一種「不讓其他媒體說只讓《環球時報》說」的特權。


無論任何情况都與官方保持一致

舉一個案例,去年一輛吉普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引發爆炸,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的敏感時刻,這宗發生在內地最敏感地點的事件,在事後不到兩小時各大媒體就被噤聲,只能用新華社通稿。而《環球時報》卻能在第二天發表題為〈吉普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芻議〉的評論,分析此事。


《環球時報》之所以有評論這類敏感事件的特權,並非由於其有勇氣敢於直接觸碰宣傳禁區,而在於其立場習慣性地永遠站在政府一邊,無論何種情况下都替政府說話,與官方保持一致的判斷,絕對不會「添亂」和「挑刺」。所以,有關部門絕對充分信任他們的立場,便默許其成為一個言論特區。比如那篇評論吉普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的文章,即使在當時事實不清的情况下,立場也絕對符合政府立場,評論稱:中國人這些年見的多了,能分清國家總體形勢和局部事件之間的差別,使得天安門廣場的「敏感性」實際上在降低。


很多公衆熱議的「敏感事件」只默許《環球時報》評論,而別的媒體不能評論,只允許一種立場和聲音傳播,形成事實上的觀點霸權。所以,胡錫進那種「你們都缺席,我們卻敢報道和評論」的驕傲是很無恥的,明明是綁住了別人的手讓別人不能動彈,卻揮舞着拳頭說自己勝了。這種觀點和聲音的霸權事實上只會刺激網絡的戾氣,當很多人不能透過傳統媒體的途徑公開地表達不同觀點時,只能在網上憤怒地抨擊這份報紙上所刊評論的顛倒黑白、指鹿為馬。


為什麽《環球時報》發行量那麽大,卻在網上被罵得體無完膚?因為網絡資訊相對多元,且可以相對自由地表達;而報紙公開發表的資訊卻受到更多管制,但《環球時報》卻擁有特權。路邊不上網的大叔大爺會被《環球時報》上一種聲音的報道蒙蔽,蒙蔽網友卻不那麽容易。當人們在網上看到一些事件的另一面,就會知道《環球時報》純粹是在胡說八道。


發行量雖大 網上聲譽卻差

另外,《環球時報》的發行量,也受益於資訊管制下的閉塞,這是其享受到的另一份管制方面的巨大紅利。由於資訊管制,加上語言障礙,中國多數人無法自由瀏覽到國外媒體的報道,看不到世界各大通訊社對中國及其他國際事件的報道,「翻牆」畢竟有較高的技術門檻甚至風險,並且媒體翻譯外電也受嚴格限制。而《環球時報》卻有這方面特權,能依靠摘錄和編譯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贏得讀者。


翻譯拼湊外電 信息佔優

看《環球時報》報道就知道,駐外記者看上去那麽多,其實記者的採訪很少,多數是將西方媒體的報道以符合自己的口味拼湊和集納,做成一篇特稿:「美聯社」怎麽報道、「路透社」怎麽評論、《紐約時報》什麽態度,大雜燴成一篇特稿,做的無非就是翻譯和複製的工作,沒什麽技術含量,卻利用資訊的圍牆使這成為一種資訊優勢。


作者是內地時事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