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會計劃旅行、結緍、買樓、生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事——死亡,卻反而沒規劃。」孫熙屏輕嘆。人總覺得死亡遙不可及,但當它突如其來,不少家屬甚至連死者想用哪種宗教儀式也不知道,徬徨之外更添內疚。孫熙屏任職駐醫院社工多年,駐守過急症室,也曾為末期病人計劃後事,見盡各式死亡,有母親連女兒要不要火葬也不知道。她呼籲大家把握機會與家人談身後事:「我慶幸母親離世前曾跟她談過生死,過程一生受用。」
出門道別 隨時成永訣
明愛醫院醫務社會工作部社會工作主任孫熙屏(Margaret)任職駐院社工逾20年,在前線見盡生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某夜收到急症室同事電話,一名任職紀律部隊的男士心臟病發送院不治,遺下妻子跟兒子。事主妻子當時身在外地公幹,事主出門前還叮囑兒子好好做功課,說打完網球便回家一起外出吃飯,未料打球時心臟病發離世。出門前的如常道別,竟成永訣。
「小朋友還在讀小學,但不能因他年紀小,便不讓他了解發生什麼事。」孫熙屏說,最後小男生由親友陪同跟爸爸的遺體道別。她說,意外來得突然,因此更要把握機會告訴家人自己的想法。
患癌女兒逝世 母苦惱應否火葬
就算心知死神逼近,不少人仍難以跨過心理關口,錯失與家人談論生死的機會。Margaret憶述,曾有一名自小進出醫院的23歲女生,因患癌撒手塵寰,「她媽媽習慣了當照顧者,一旦失去女兒,生命就如穿了一個洞,所以就算女兒病重,亦不願面對她會離開,二人沒談過身後事安排」。女生身故後,她媽媽連女兒會否接受火化亦無法決定,儘管經濟拮据,亦堅持花萬多元為女兒打齋,Margaret只能問女生的媽媽:「若女兒在生,你要買東西給她時,她會怎麼想?」
見過太多「措手不及」,Margaret輕嘆:「我們會計劃旅行、結緍、買樓、生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事——死亡,卻反而沒有規劃。」她慶幸自己的工作背景,令她敢於跟家人談論死亡,就算母親走得突然,也心安。
父主動提葬地 便子女掃墓
母親離世前一天,Margaret還帶患腦退化症的母親往覆診,醫生說母親並無異樣,接着她便往外地公幹,其間接獲噩耗。母親生前常主動跟她提及死亡,故死訊儘管突然,一家人未至於措手不及。「記得媽媽在爸爸過世時曾說過,『如果讓我多活5年便夠了』,那已是約10年前的事。」Margaret微笑道。
Margaret父親在癌症末期時,主動說要葬在沙田寶福山,因為方便居住大圍及九龍塘的子女掃墓。Margaret說來仍然感動:「當時我二哥說:『那麼我每天上班經過都可以見到你。』」
生死博覽會 反思「活着」
訪問期間,Margaret在醫院的辦公室門外拍照,有職員推着蓋了布的病牀經過,稍後記者才得悉,原來剛才擦身而過的,是過世病人的遺體。生與死的距離,也許沒想像中遙遠,因為死亡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面對死亡,我們永遠無法「準備充足」,但放下忌諱談身後事,也許能讓自己活得更坦然。聖雅各福群會及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將於5月初合辦「生前•身後」生死教育博覽會,除相關資訊,亦有體驗「死亡」的活動,讓公眾反思「活着」的意義。
明報記者 黃熙麗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