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信集團最終落實以注入中信泰富(0267)方式實現上市計劃。中信泰富昨日宣布,以總代價2865億元(即2269億元人民幣)鯨吞母公司旗下的中信股份,其中約2235億元以發行新股支付,並對外配股集資逾630億元支付其餘代價,意味毋須動用公司分毫內部現金。交易完成後,中信泰富將改名中國中信股份(下文「中信股份」指中信泰富收購對象),進入新一個年代,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表示,無意遷冊香港,惟中信股份的總部「當然會在香港」。
中信集團仍在內地註冊
對於遷冊香港的傳聞,常振明表示,中信泰富是香港公司,因此收購完成後,中信股份當然會在香港。但中信集團及中信股份的註冊地仍然會在內地,因此不存在遷冊。他又表示,中信集團將成為首家在港整體上市的國企,此舉深化國企改革,亦有利集團業務發展,以注資的方式整體上市,是前所未有的舉措。
中信股份去年純利為342.6億元人民幣(約434億港元),是次交易的總作價為2865億元,相當於市盈率6.6倍,中信集團兼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張極井指出,作價亦相等於中信股份的帳面淨資產值增值0.8%。
向第三方配股47億股
中信泰富將以兩種方式支付總代價,當中2234.8億元會以向中信集團發行165.78億股新股的方式支付,每股發行價為13.48元。另外約630.2億元為現金代價,中信泰富會向第三方投資者配發46.75億股以集資,每股發行價亦是13.48元。中信泰富昨日收報14.3元,跌1.65%。
常振明解釋,向市場配股集資,主要因為若全部代價都以向中信集團發股來支付,最終公眾持股量會降至8%,未能達到聯交所公眾持股量要求。集團已向聯交所取得豁免,交易後公眾持股可低至15%。他又指出,引入第三方投資者亦能達到市場化的目的,符合中央提倡的國企改革,同時外界亦對認購股份有興趣,至於配股對象不一定是目前集團旗下子公司的現有投資者,國際或國內投資者都有可能,詳情將於下月公布。
屬大型收購 非新上市
常振明強調,中信泰富今次業務上完全「改頭換面」的收購,已得到港交所(0388)確認不屬於新上市,而是定性為大型收購(見另稿)。至於為何選擇注資方式,而非申請新上市的方式,常振明指出,由於中信集團旗下已有許多上市公司,再申請上市會令投資者感到混亂。
中信股份去年87%的稅前盈利都來自金融業,包括旗下中信銀行(0998)及中信証券(6030)。不過,中信股份本身亦有不少地產及資源業務,與中信泰富現時的主業重疊。常振明表示,收購完成後,還會通過合併或剝離資產進行重組。
明報記者 廖毅然、陳偉燊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