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衛報閃擊戰制勝 華郵遲疑失先機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16日 06:35
2014年04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衛報》及《華盛頓郵報》根據斯諾登提供的密件揭發美國在國外內大規模監聽,震動全球。斯諾登披露的「稜鏡計劃」(PRISM),自2007年起利用Google、facebook等服務蒐集用戶數據,連非美國用戶亦不例外。國安局亦被揭監聽各國領袖,連德國總理默克爾亦成目標。1999年至2005年擔任國安局長的海登(Michael Hayden)上月底接受德國《明鏡》訪問,便稱斯諾登的披露令美國情報工作變得困難,亦影響美國跟盟友的情報合作,更打擊了美國科技業界,因為其他國家網民不再相信美國科技公司。


限NSA 4小時回應

美國總統奧巴馬年初宣布加強監管國安局的情報蒐集工作,保障私隱數據不會被濫用,但被民權組織質疑換湯不換藥。facebook 創辦人朱克伯格上月更怒斥美國政府是互聯網的威脅。


這次風暴可追溯至《衛報》美國版主編吉布森(Janine Gibson)去年5月收到自由記者格林沃爾德的電話,格林沃爾德稱從線人處獲得一批情報,形容「可能是歷來最大規模的情報泄漏」。吉布森有點懷疑。格林沃爾德未幾便親赴紐約跟她會面,展示部分情報,包括「稜鏡」的簡報,吉布森立即意識到事件非同小可,同意派格林沃爾德及另一名記者往香港跟斯諾登見面,以確定他是否可信。


《衛報》反駁美官﹕報道我們定

當他們看到斯諾登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時,都難以置信。格林沃爾德確定斯諾登身分後,便着手撰寫第一篇報道。吉布森亦為刊出報道做準備,決定在首篇報道刊出前給國安局4小時回應。來自英國的吉布森認為這時間足夠,但政府跟記者關係友好的美國,《衛報》的做法引起美國官員強烈反彈,要求他們延遲刊出,一名官員怒道:「你們沒需要刊登這些!沒有認真的傳媒會刊出這種東西!」吉布斯反駁:「要刊出什麼由我們決定。」


去年6月6日晚上7時,《衛報》美國版刊出首則斯諾登新聞,內容是關於國安局迫使Verizon交出電話紀錄。翌日再刊出「稜鏡」的詳細報道。差不多同一時間,同樣獲得斯諾登提供情報的《華盛頓郵報》刊出報道。《華郵》的格爾曼稱,斯諾登5月要求《華郵》在3天內公開「稜鏡」全部簡報,《華郵》拒作出承諾,並稱要跟政府消息人士核實。兩周後,《華郵》得悉《衛報》正準備報道「稜鏡」,便決定加快見報。


《紐時》曾幫布殊 斯諾登不報料

曾跟《衛報》合作報道「維基解密」的《紐約時報》,在初期並未有參與。斯諾登曾表示,最初沒報料給《紐時》,是因《紐時》曾應布殊政府要求,延遲報道有關布殊政府以國安之名未經法庭許可竊聽的事。但《衛報》因為根據斯諾登密件公開英國監聽計劃,備受英國政府施壓,7月更被迫摧毁存有斯諾登密件的硬碟,遂於8月宣布跟《紐約時報》合作以便繼續報道。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