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穎:
你看見今期的文章,最有可能的反應是﹕有冇搞錯,又講呢啲!
翻查過去的「父女同郵」,剛好是一年前,我們寫過同類的題目,就中學文憑試(DSE)的作文題發表意見。那年你中三,離DSE還遠,今年這個公開試,你又走近了一步。借報紙的專欄要你操練DSE中文科作文?老爸絕無此意。但今年作文題很有趣,沒有別的題材可寫,不如借題發揮。
今年中文作文最爭議的其中一題,是「必要的沉默」。考題為文章作了開頭:「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要求考生續寫。
題目曝光,網上鋪天蓋地的指摘,最普遍的說法是,題目有政治動機,宣揚和諧維穩,逼學生認同沉默是必要的。網上高手馬上作出反應,續寫文章,揶揄嘲諷,不少寫得相當精彩,有興趣不妨上網找找看。
老爸做了這麼多年傳媒,政治觸覺還未遲鈍,但對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永遠存在戒心。考題的字眼:「認為沉默是必要的」,是否就一定要毫無異議地贊同沉默這種行為?沉默可以是形勢使然,可以是策略,也可以感到後悔而遺憾終身……一個沒有框框完全開放的題目,內容和結論有千萬個可能,考生大可毫無包袱天馬行空盡情發揮。
揣摩逢迎 寫不出好文章
但在這個年代,最可怕的,就是揣摩動機。考題可疑,企圖要學生和諧維穩。以為這種揣摩一定正確,於是就順着這個思路寫下去,只逢迎上意,就可以得到高分。 如果通識教育訓練我們批判,要用多角度思考問題,即使出題者真有這樣的「不良動機」,我們就要迎合嗎?左揣右度,想着要寫什麼才能符合考官的心意,文章會寫得好嗎?老爸常常說,要有生活經歷,要有所感受,要我手寫我心,文章才會有感情,才會寫得出色。揣摩逢迎的一定不會是好文章,一心想着擦鞋,萬一用錯鞋油擦錯鞋怎麼辦?
你參加過辯論比賽,雖然經驗尚淺,但首要和必要做的,就是了解辯題,搞清楚每一個字詞的定義,然後根據你的理解引申你的論點,這篇文章,也可借用類似的方法。
穎,你應該還記得,兒時的一次「七一」遊行,你們十多個小朋友手中拿着的標語,是「面對不公要憤怒!」我們的言傳身教,是要你們面對不公義的事情,不能啞忍,要出聲,要據理力爭,甚至要用憤怒的方法表達出來。
老爸假設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面對不公要憤怒」,已經成為你們價值體系的一部分。「憤怒」和「沉默」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表達方式,如果你是今屆DSE考生,你會怎樣續寫這篇文章?
穎,但更重要的是,現實不同作文章,面對真實的生活,比作文隨時困難千倍萬倍。真實的生活,時常面對艱難的抉擇,無論是沉默還是憤怒,都會有不同的後果。
老爸
………………………………………………………………………………
Dad﹕
那天老師跟我們討論了今年中文寫作的那三道題,假設我們是考生,讓我們選題。結果大半班都不選第一,也不做最後那一題,我也是其中一個。
為什麼不選「認為沉默是必要的」這題呢?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父母、老師、故事、新聞,都是教我要敢言,要把自己的想法坦白說出來。至於要保持沉默?好像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喔,所以一時三刻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在這題發揮。
對於「保持沉默」,我想到的,除了是基於禮貌,就是基於現實的迫使。所以,如果我一定要寫這一題的話,我大概會寫一切都是受形勢所迫,然後對此感到無奈之類吧。
可是,題目中的一段「認為沉默是必要的」,我覺得比較像是作者對文章主旨中的感受。所以,若像你所說,結尾表達「後悔」,或我說的「無奈」,應該不行吧?是這樣嗎?中文科太狡猾了T_T。
Wing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你看見今期的文章,最有可能的反應是﹕有冇搞錯,又講呢啲!
翻查過去的「父女同郵」,剛好是一年前,我們寫過同類的題目,就中學文憑試(DSE)的作文題發表意見。那年你中三,離DSE還遠,今年這個公開試,你又走近了一步。借報紙的專欄要你操練DSE中文科作文?老爸絕無此意。但今年作文題很有趣,沒有別的題材可寫,不如借題發揮。
今年中文作文最爭議的其中一題,是「必要的沉默」。考題為文章作了開頭:「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要求考生續寫。
題目曝光,網上鋪天蓋地的指摘,最普遍的說法是,題目有政治動機,宣揚和諧維穩,逼學生認同沉默是必要的。網上高手馬上作出反應,續寫文章,揶揄嘲諷,不少寫得相當精彩,有興趣不妨上網找找看。
老爸做了這麼多年傳媒,政治觸覺還未遲鈍,但對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永遠存在戒心。考題的字眼:「認為沉默是必要的」,是否就一定要毫無異議地贊同沉默這種行為?沉默可以是形勢使然,可以是策略,也可以感到後悔而遺憾終身……一個沒有框框完全開放的題目,內容和結論有千萬個可能,考生大可毫無包袱天馬行空盡情發揮。
揣摩逢迎 寫不出好文章
但在這個年代,最可怕的,就是揣摩動機。考題可疑,企圖要學生和諧維穩。以為這種揣摩一定正確,於是就順着這個思路寫下去,只逢迎上意,就可以得到高分。 如果通識教育訓練我們批判,要用多角度思考問題,即使出題者真有這樣的「不良動機」,我們就要迎合嗎?左揣右度,想着要寫什麼才能符合考官的心意,文章會寫得好嗎?老爸常常說,要有生活經歷,要有所感受,要我手寫我心,文章才會有感情,才會寫得出色。揣摩逢迎的一定不會是好文章,一心想着擦鞋,萬一用錯鞋油擦錯鞋怎麼辦?
你參加過辯論比賽,雖然經驗尚淺,但首要和必要做的,就是了解辯題,搞清楚每一個字詞的定義,然後根據你的理解引申你的論點,這篇文章,也可借用類似的方法。
穎,你應該還記得,兒時的一次「七一」遊行,你們十多個小朋友手中拿着的標語,是「面對不公要憤怒!」我們的言傳身教,是要你們面對不公義的事情,不能啞忍,要出聲,要據理力爭,甚至要用憤怒的方法表達出來。
老爸假設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面對不公要憤怒」,已經成為你們價值體系的一部分。「憤怒」和「沉默」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表達方式,如果你是今屆DSE考生,你會怎樣續寫這篇文章?
穎,但更重要的是,現實不同作文章,面對真實的生活,比作文隨時困難千倍萬倍。真實的生活,時常面對艱難的抉擇,無論是沉默還是憤怒,都會有不同的後果。
老爸
………………………………………………………………………………
Dad﹕
那天老師跟我們討論了今年中文寫作的那三道題,假設我們是考生,讓我們選題。結果大半班都不選第一,也不做最後那一題,我也是其中一個。
為什麼不選「認為沉默是必要的」這題呢?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父母、老師、故事、新聞,都是教我要敢言,要把自己的想法坦白說出來。至於要保持沉默?好像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喔,所以一時三刻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在這題發揮。
對於「保持沉默」,我想到的,除了是基於禮貌,就是基於現實的迫使。所以,如果我一定要寫這一題的話,我大概會寫一切都是受形勢所迫,然後對此感到無奈之類吧。
可是,題目中的一段「認為沉默是必要的」,我覺得比較像是作者對文章主旨中的感受。所以,若像你所說,結尾表達「後悔」,或我說的「無奈」,應該不行吧?是這樣嗎?中文科太狡猾了T_T。
Wing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