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政改諮詢進入最後階段,社會各方面的有心人,都希望明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可以順利通過而出謀獻策。所以在一些學者提出公民提名之後,也有一些學者提出公民推薦,希望可以縮窄分歧,並認為這是妥協的其中一步。
公民提名提出的時間較早,討論也較多,目前的形勢看來,公民提名是吹淡風。內地學者固然有其一套論說,律政司長袁國強也在月前撰文分別從《基本法》和普通法的角度去探討公民提名,特別提到普通法的詮釋原則(expressio unius原則),即當法律文件只明確列舉某特定人士、機構或情况,則代表同時排除其他人士、機構或情况。所以《基本法》第45條只明確指出由提名委員會提名,那其他人士或機構就不可能同時享有提名權,所以才有「削弱或繞過提名委員會的做法是不符合《基本法》」的說法。除了合法性的問題,要在短時間內核實數以十萬計的提名簽名,亦是近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在合法性和可行性都大有疑問的情况下,社會各界人士也明白到再堅持公民提名,對達到共識並無幫助,所以18位學者提出公民推薦作為折衷。
18學者的公民推薦方案跟公民提名最大的分別,其實就是公民支持那部分,由具有讓參選人有明確參與普選的權力,弱化成為只是讓提名委員會參考的作用,提委會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所以公民推薦只是以供參考,而非當然和必然的憲政權力。因此有人認為不存在繞過和弱化提名委員會的問題,這大概也是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對這方案展現積極的主要原因。如果公民推薦解決了合法性的問題,其可行性的問題,嚴重性也相應降低。因為這個推薦行動並不具有當然和必然的憲政權力,那幾十萬個推薦簽名究竟具備什麼身分和地位,雖然是存疑,但一定是重要性大減。而事實上,就算沒有公民推薦這一步驟,到時真的落實普選,在街頭收集數以萬計的市民簽名,然後在正式報名參選時呈上造勢,相信已是許多人的選舉策略。
18學者方案 主菜在1/8門檻
18學者的方案,雖然是冠以公民推薦之名,但公民推薦那一部分,根本就不是主菜,而只是可吃可不吃的頭盤沙律而已。真正的主菜,就是他們建議的第二部分,取得八分之一的提委票數支持,即可成為普選的候選人。如果這個主菜可以上枱,那根本不必再要公民推薦那個冷盤,泛民的27票相信會全部支持。
這個方案,其實是和李柱銘年前因為「太疲倦」的精神狀態下提出的方案如出一轍,不過門檻再低多少。李柱銘提出方案之後,被部分泛民人士指摘為過早露出底牌。李柱銘這張底牌的門檻,其實比18學者的門檻尚高出一截。如果李柱銘的方案可以接受,那18學者的建議,不過是向泛民底線作階段性和戰略性的重新佈防而已。如果再退一步到了李柱銘的底線,這就是大家攤牌的紅線。所謂公民提名或推薦,不過是這條紅線的點綴而已,根本就是無關宏旨。
有人認為與其討論公民提名或推薦,不如討論提委會「機構提名」和「按民主程序產生」,這是整個政改最關鍵的問題。但個人認為這也不是問題最關鍵之所在,因為講來講去,也只是講選舉。但選舉之後還有委任一關,委任也其實一天之內可以搞定落實之事情。委任之後還有5年執政的問題,5年是1800多天,漫漫長路。如果一個中央政府不接受的人,就算可以成功提了名,參與普選,但就算勝出,委任那一關如何面對?往後的1800多天如何面對?
過去個人一再強調,香港的政改不止是一個法律問題,又或者是選舉制度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這個政治問題,在香港的獨特歷史發展和政治環境下,這個政治問題更為尖銳突顯。泛民的朋友,喜歡用國際標準,但環觀全球,都沒有一個在普選之後再加一層實質任命的制度。
激化對立爭普選 捨本逐末
本人和泛民的朋友在私下討論時,曾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普選的勝利者不被中央委任,這是真普選還是假普選?對方認為這是真普選。如果在提名程序加入一些考慮,讓香港選民選出的候選人可以確實獲得委任,那是真普選還是假普選?對方答是假普選。《紅樓夢》有名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分辨假假真真,殊非易事!
香港政治結構性的問題要得到解決,不是選舉辦法的問題,而是解決中央政府和泛民的矛盾,也就是在過去本欄一再提出,要弱化建制和泛民的對立。這個核心關鍵問題不處理,甚至以強化、激化以至惡化這對立來作為爭取某種選舉形式的手段,一言以蔽之:捨本逐末!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