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央3名官員在上海與部分立法會民主派議員會晤,討論政改議題,雖然官員與民主派各自表述,未見縮窄分歧,但是雙方就往後討論留有空間,顯示就政改安排,雙方會繼續討論下去。中央與民主派就政改分歧,會否出現求大同、存大異結局,尚待事態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與民主派若因此建立起良性互動關係,而且成為本港總體政治互動的一部分,則此乃回歸17年以來,香港有望出現政治和解的轉機,期望各方拿出誠意,讓良性互動的苗頭成長下去,使香港擺脫無休止的內耗困局。
對話釋出溝通期望
「低開平收」有所得
總結今次上海之行,我們會以「低開平收」來形容。「低開」是指中央向全體立法會議員發出邀請,泛民陣營議員27人本已並非共同進退,只有14名民主派議員報名參團,其中13人到達上海機場之後,梁國雄議員因為六四事件的衣著與一些資料,海關不允放行,梁國雄放棄入境,即晚搭機返港,然後工黨兩名議員翌日返港,公民黨的梁家傑議員也取消到上海歸隊;加上留滬大多數民主派議員都不參加參訪行程,只留在飯店或到大學交流、到港人經營餐廳派傳單,外間所見,整個訪問團好像「散晒」,能否整體完成訪問,當時相信誰也無把握。
所謂「平收」,主要是指重點項目政改討論,10名民主派議員與3名中央官員的討論過程和內容,算是達至此行目的。特別是在民主派議員與中央官員單獨討論的約兩小時專場,據馮檢基議員形容,末段討論約50分鐘,與官員以一問一答形式互動,「大有自由搏擊的感覺」。問答互動雖然不知道具體內容,不過,相信是不同立場在對碰、不同觀點在交鋒。雖然並未因而收窄雙方分歧,但是互動形式使人看到並非長官訓話,議員也有說話的空間。整體討論讓市民感到議員的發言權得到尊重,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次討論,為此行扳回不少分數。
今次「上海對話」,基本上是議員與中央官員各自表述,議員表達泛民現今的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立場,中央官員則沿着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的講話框架,繼續發揮和深化表述,也就是說,雙方的立場仍然南轅北轍,未見交集。不過,首次溝通未縮窄分歧,可以理解,而從討論氣氛看來,雙方並未把話說絕、說死,即是未關上溝通大門,而且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主動釋出繼續溝通的期望,是今次對話的成果,值得重視。
回歸之後,中央排拒與民主派接觸,使得長期以來逾半市民支持的民主派,只能以抗爭方式反映民意,但是權力結構與政治制度欠缺足夠開放,抗爭遇到高牆,特別是民主進程緩慢,滋生了激進政客,整體政治氛圍激化,與此有很大關係。今次政改,學者發起的「佔領中環」公民抗命運動,就是對長期爭取民主體制而不得要領的反彈;連溫和學者也轉而成為行動派,選擇以和平非暴力方式抗爭,箇中轉折值得當局深思。
中央泛民互動
目標宜謀政治和解
中央官員釋出繼續與民主派溝通的信息,期望會出現兩種情况。
(1)眼前當然要處理2016與2017年選舉安排,張曉明公開宣示未來兩個月,逐一約談沒有單獨談過的議員,聲言形式地點不拘,毫無疑問這是釋出誠意,若泛民陣營議員提出什麼先決條件,反而顯得小器了。按「上海對話」驗證,當面爭論對雙方都有衝擊,不宜輕易放棄。
就政改再討論,若停留在各自表述,意義不大,張曉明等中央官員無論是與「遺珠」議員對話,抑或再有集體討論,都應該進入具體、實質討論階段,而非仍然是理念、立場的闡釋。因此,中央與泛民議員都應該有準備,理出異同之處,推進討論,求同存異,縮窄分歧。
(2)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與政改有關,按目前所知中央與泛民陣營都堅持的原則、立場,雙方若不妥協,政改方案獲通過的機會不大。不過,即使如此,中央泛民仍然應該溝通討論,即是說中央與泛民的溝通,並非只有獨沽一味的單一議題,還可以探討其他問題。回歸以來,香港的管治困局,內耗不斷,主要是泛民與中央和特首統率的政府,缺乏政治互信,特別是中央與泛民的關係,宛如處於敵對狀態,牽動着整體社會的對抗與不安。今次「上海對話」,為日後中央與泛民持續溝通創造了空間,這是扭轉回歸以來中央與泛民不相往來的契機,若善加利用,讓溝通成為常態,則有望打破困局,開拓政治和解的可能。
若要達至這樣的效果,中央就這些溝通,首要勿太功利,應該表現以大事小的胸襟。當年民主黨到中聯辦商討政改方案,達成共識,使政改方案獲足夠票數通過,但是民主黨當年除了面對泛民其他陣營圍攻,在選舉中,還遭受本港左派圍剿,民主黨的遭遇,是今次泛民陣營以如履薄冰取態,與中央往還的原因。所以,中央如何擺正與泛民溝通的取態,是雙方能否建立正常良性互動的關鍵。若溝通良好,建立起一定互信,期望下次全體立法會議員獲邀訪問內地的下一站——北京,與領導人討論政改問題,也絕非不可能的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對話釋出溝通期望
「低開平收」有所得
總結今次上海之行,我們會以「低開平收」來形容。「低開」是指中央向全體立法會議員發出邀請,泛民陣營議員27人本已並非共同進退,只有14名民主派議員報名參團,其中13人到達上海機場之後,梁國雄議員因為六四事件的衣著與一些資料,海關不允放行,梁國雄放棄入境,即晚搭機返港,然後工黨兩名議員翌日返港,公民黨的梁家傑議員也取消到上海歸隊;加上留滬大多數民主派議員都不參加參訪行程,只留在飯店或到大學交流、到港人經營餐廳派傳單,外間所見,整個訪問團好像「散晒」,能否整體完成訪問,當時相信誰也無把握。
所謂「平收」,主要是指重點項目政改討論,10名民主派議員與3名中央官員的討論過程和內容,算是達至此行目的。特別是在民主派議員與中央官員單獨討論的約兩小時專場,據馮檢基議員形容,末段討論約50分鐘,與官員以一問一答形式互動,「大有自由搏擊的感覺」。問答互動雖然不知道具體內容,不過,相信是不同立場在對碰、不同觀點在交鋒。雖然並未因而收窄雙方分歧,但是互動形式使人看到並非長官訓話,議員也有說話的空間。整體討論讓市民感到議員的發言權得到尊重,這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次討論,為此行扳回不少分數。
今次「上海對話」,基本上是議員與中央官員各自表述,議員表達泛民現今的公民提名、政黨提名等立場,中央官員則沿着去年3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在深圳的講話框架,繼續發揮和深化表述,也就是說,雙方的立場仍然南轅北轍,未見交集。不過,首次溝通未縮窄分歧,可以理解,而從討論氣氛看來,雙方並未把話說絕、說死,即是未關上溝通大門,而且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主動釋出繼續溝通的期望,是今次對話的成果,值得重視。
回歸之後,中央排拒與民主派接觸,使得長期以來逾半市民支持的民主派,只能以抗爭方式反映民意,但是權力結構與政治制度欠缺足夠開放,抗爭遇到高牆,特別是民主進程緩慢,滋生了激進政客,整體政治氛圍激化,與此有很大關係。今次政改,學者發起的「佔領中環」公民抗命運動,就是對長期爭取民主體制而不得要領的反彈;連溫和學者也轉而成為行動派,選擇以和平非暴力方式抗爭,箇中轉折值得當局深思。
中央泛民互動
目標宜謀政治和解
中央官員釋出繼續與民主派溝通的信息,期望會出現兩種情况。
(1)眼前當然要處理2016與2017年選舉安排,張曉明公開宣示未來兩個月,逐一約談沒有單獨談過的議員,聲言形式地點不拘,毫無疑問這是釋出誠意,若泛民陣營議員提出什麼先決條件,反而顯得小器了。按「上海對話」驗證,當面爭論對雙方都有衝擊,不宜輕易放棄。
就政改再討論,若停留在各自表述,意義不大,張曉明等中央官員無論是與「遺珠」議員對話,抑或再有集體討論,都應該進入具體、實質討論階段,而非仍然是理念、立場的闡釋。因此,中央與泛民議員都應該有準備,理出異同之處,推進討論,求同存異,縮窄分歧。
(2)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與政改有關,按目前所知中央與泛民陣營都堅持的原則、立場,雙方若不妥協,政改方案獲通過的機會不大。不過,即使如此,中央泛民仍然應該溝通討論,即是說中央與泛民的溝通,並非只有獨沽一味的單一議題,還可以探討其他問題。回歸以來,香港的管治困局,內耗不斷,主要是泛民與中央和特首統率的政府,缺乏政治互信,特別是中央與泛民的關係,宛如處於敵對狀態,牽動着整體社會的對抗與不安。今次「上海對話」,為日後中央與泛民持續溝通創造了空間,這是扭轉回歸以來中央與泛民不相往來的契機,若善加利用,讓溝通成為常態,則有望打破困局,開拓政治和解的可能。
若要達至這樣的效果,中央就這些溝通,首要勿太功利,應該表現以大事小的胸襟。當年民主黨到中聯辦商討政改方案,達成共識,使政改方案獲足夠票數通過,但是民主黨當年除了面對泛民其他陣營圍攻,在選舉中,還遭受本港左派圍剿,民主黨的遭遇,是今次泛民陣營以如履薄冰取態,與中央往還的原因。所以,中央如何擺正與泛民溝通的取態,是雙方能否建立正常良性互動的關鍵。若溝通良好,建立起一定互信,期望下次全體立法會議員獲邀訪問內地的下一站——北京,與領導人討論政改問題,也絕非不可能的事。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