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京津冀各懷心事「一體化」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13日 06:35
2014年04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來自最高層的強力推動下,「京津冀一體化」這一陷入僵局多年的議題再度被提上前台。從炒房客進駐保定樓市,到京津冀概念股集體拉升,首都經濟圈近來受到空前關注。


不過,從河北拋出的畿輔戰略到天津競跑自貿區,再到北京開出的200多家被外界視為高污染公司的轉移清單,三地在一體化大旗下的各懷心事引人擔憂。


三地博弈 拖慢發展進程

在一些樂觀人士看來,高層的推動有望讓京津冀重現當年洛杉磯和周邊15個縣抱團崛起的場景。這一跨區域的一體化對改革的推動意義甚至可能超過自貿區。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一體化事實上是一個十多年前就已經提出的概念。但這些年來,河北的無奈和京津的「心結」成為這三地一體化進展緩慢的真實寫照。


對於河北而言,搭上京津發展的快車是其對一體化最大的期盼。但在當地官員看來,北京和天津這些年來更像是當地經濟的抽水機而非發動機。燕郊是經常被提及的例子。在當地50餘萬的人口中,超過30萬人是居住在燕郊、工作在北京的北漂一族。


雖然河北解決了北京的人口,但北京卻並沒有分享資源。雖然只差三公里,但北京地鐵始終沒有修到燕郊。就連手機信號也是如此,一位居住在燕郊的居民回憶說,最開始每天上班收到「歡迎回到北京」的短信,下班收到「歡迎來到河北」。後來回家時不再有提示短信了,但上班時卻一直能收到提示短信,「河北不把自己當外人,但北京始終不忘劃清界限」。


相比於落在最後的河北的無奈,城市功能定位重疊,政府規劃的產業結構接近的京津兩地則更多的是心結。僅僅是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文字表述上,「首都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的提法就引發了兩地持續的爭論。


冀反應最積極津借自貿區暗度陳倉

一如人們預想,此番高層表露出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的強烈願景後,河北展現出最為積極的態度。


在保定成為政治副中心的一輪傳言之後,河北省明文發布規劃,表示要把保定市作為畿輔節點城市,利用地緣優勢,謀劃建設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業等功能疏解的服務區,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


天津則借自貿區暗度陳倉。天津市市委書記孫春蘭在兩會期間放話,天津目前已獲得30餘個國家部委的支持,在自貿區問題上應該是排隊在前面的。通過跨區域自貿區的建設來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目前也已經成為一種可能的選擇。


不過,就像過去一樣,在北京作為首都這一不可替代的政治光環下,京津無論作出怎樣的安排都更像是單相思。


京欲轉移高污染工業 津冀視為包袱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近日首次提出要將通州打造為城市副中心,而據媒體報道,北京列出的第一批外遷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但由於這些公司大多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天津、河北更多將其視為包袱而非福利。


在三地各懷心思的背景下,京津冀一體化未來如何破題推動受到各方關注。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相關規劃,在高層已經表露出決心的情况下,這份規劃將如何打破區隔,使得三地能夠完成從動手搶蛋糕到攜手做蛋糕的轉變受到各方關注。


馮其十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