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要推動政策和政治主張,民意授權是重要基礎。民主社會固然要講民意,而非民主政權則更需要營造民意,才能理順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過話說回來,何謂民意?每當談起民意,大家準會想起民意調查:以一些簡單、沒有明顯引導性的問題,蒐集隨機抽出的受訪者回應問題的意見分佈,再推算全社會人口的想法。我暫且先放下抽樣是否有效、提問是否有引導性、及解讀數據的爭議——民意調查的本質,是一種「數人頭」的研究方法,把民意詮釋為對特定提問的意見分佈。它模仿一人一票的選舉,告知我們社會是否出現「多數意見」,「多數人」的想法如何,以及不同立場於社會裏有多少人支持。故此,按民意調查所解讀出來的民意,或多或少都有「少數服從多數」的含義:「多數人」這樣想,「多數人」支持這方向,又或「五五波」,支持與反對旗鼓相當等。
「多數人」意見就必然是對?
然而,這帶出一個反思:「多數人」的意見是否就是政府以至社會應當跟從的「民意」?「多數人」的想法就必然是對的?「多數人」會否隨着社會發生重大事件、當權者的論述、或抗爭者的集體行動而改變想法?因此,就算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的意見,也未必能替社會爭議「一錘定音」。社會出現重大政治及政策爭議時,除民意調查外,各持份者亦會以下列策略來詮釋民意,使自己的訴求變得合理:
· 以曝光率(visibility)作為民意:以集體行動、肢體語言、激烈發言等手法爭取主流及新媒體的注意,讓一己之見曝光,以表達「人民」的訴求。與其做民意調查中那些「沉默的樣本」,不如主動爭取曝光,讓社會不能忽視自己的想法;
· 以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作為民意:以本身的社會地位,諸如民選議員、組織領袖、行業代表等身分來「代表」一群選民或業界人士去發言。有時即使本身的意見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也可立足於其所代表的組群。
· 以思辯理性(deliberation)作為民意:「民意」二字除了有「數人頭」的政治力量外,亦有「真理愈辯愈明」的道德感召。我們覺得政府要聽從民意,除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想法外,還有一種「民間智慧」的感覺——民意代表了社會不同人士交流匯集所得出的見解,政府憑什麼可以置之不理。
在民意攻防戰中,各持份者會因時制宜把民意解讀為有利己方立場。當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的表態認同自己陣營時,當然會大談「公眾利益」、「民心所向」。當民意調查的結果不利時,則可能攻擊調查的真確性,又或者以頻繁的曝光率突出自己,使社會不能無視自己的「民意」,希望藉此改變公眾的想法。此外,一些政治人物也會強調自己的代表性(例如代表業界反映訴求、代表某區居民等),讓自己即使未能爭取輿論及公眾的普遍支持,亦有理據堅守己見。
詮釋民意關乎政策及政治訴求是否合理,故此爭議在所難免。惟要理解民意趨勢,是遠較爭論如何解釋民意調查數據複雜的事。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不過話說回來,何謂民意?每當談起民意,大家準會想起民意調查:以一些簡單、沒有明顯引導性的問題,蒐集隨機抽出的受訪者回應問題的意見分佈,再推算全社會人口的想法。我暫且先放下抽樣是否有效、提問是否有引導性、及解讀數據的爭議——民意調查的本質,是一種「數人頭」的研究方法,把民意詮釋為對特定提問的意見分佈。它模仿一人一票的選舉,告知我們社會是否出現「多數意見」,「多數人」的想法如何,以及不同立場於社會裏有多少人支持。故此,按民意調查所解讀出來的民意,或多或少都有「少數服從多數」的含義:「多數人」這樣想,「多數人」支持這方向,又或「五五波」,支持與反對旗鼓相當等。
「多數人」意見就必然是對?
然而,這帶出一個反思:「多數人」的意見是否就是政府以至社會應當跟從的「民意」?「多數人」的想法就必然是對的?「多數人」會否隨着社會發生重大事件、當權者的論述、或抗爭者的集體行動而改變想法?因此,就算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的意見,也未必能替社會爭議「一錘定音」。社會出現重大政治及政策爭議時,除民意調查外,各持份者亦會以下列策略來詮釋民意,使自己的訴求變得合理:
· 以曝光率(visibility)作為民意:以集體行動、肢體語言、激烈發言等手法爭取主流及新媒體的注意,讓一己之見曝光,以表達「人民」的訴求。與其做民意調查中那些「沉默的樣本」,不如主動爭取曝光,讓社會不能忽視自己的想法;
· 以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作為民意:以本身的社會地位,諸如民選議員、組織領袖、行業代表等身分來「代表」一群選民或業界人士去發言。有時即使本身的意見跟「大多數」人的想法不同,也可立足於其所代表的組群。
· 以思辯理性(deliberation)作為民意:「民意」二字除了有「數人頭」的政治力量外,亦有「真理愈辯愈明」的道德感召。我們覺得政府要聽從民意,除了「少數服從多數」的想法外,還有一種「民間智慧」的感覺——民意代表了社會不同人士交流匯集所得出的見解,政府憑什麼可以置之不理。
在民意攻防戰中,各持份者會因時制宜把民意解讀為有利己方立場。當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的表態認同自己陣營時,當然會大談「公眾利益」、「民心所向」。當民意調查的結果不利時,則可能攻擊調查的真確性,又或者以頻繁的曝光率突出自己,使社會不能無視自己的「民意」,希望藉此改變公眾的想法。此外,一些政治人物也會強調自己的代表性(例如代表業界反映訴求、代表某區居民等),讓自己即使未能爭取輿論及公眾的普遍支持,亦有理據堅守己見。
詮釋民意關乎政策及政治訴求是否合理,故此爭議在所難免。惟要理解民意趨勢,是遠較爭論如何解釋民意調查數據複雜的事。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