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馮廣寧﹕為何市民談PX色變?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11日 06:35
2014年04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廣東茂名發生市民反對PX項目事件後,市政府發言人表示,該市PX項目仍處於普及知識階段,上馬與否需聽取民意才決策。不過,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態度,不僅不夠坦率,還會加深市民心中的顧慮。


遊行示威受保障 屬理性表達

若說茂名市政府「決不會違背民意作決策」的表態還能讓人稍感寬慰,那麼《環球時報》的態度無疑令人困惑,該報4月1日發表社評,直指「廈門市民2007年通過抗議示威趕走了該市的PX項目,在中國開了公眾非理性拒絕重化工項目的一個壞頭」,並指「在發展PX和重化工的問題上,各地政府必須為全國的利益有所擔當」,「決不能一遇到反對聲就倉皇撤銷」。


毫無疑問,這番表態遭到許多人的質疑。眾所周知,遊行示威之所以能夠成為憲法保護的對象,是因為這一基本政治權利被認為是一種理性的表達方式。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除非迫不得已,市民遊行示威並不常見。《環球時報》將廈門市民「散步」反對PX項目視為「公眾非理性」的表現,顯然忽視了公眾意見表達渠道匱乏與被壟斷的事實以及民眾對民意被偽造的擔憂,在這種情况下,市民依然透過不同方式表達意見,反而是一種現代公民的理性表現。當然,一些人的打砸等暴力破壞行為屬違法行為,應該受到懲處。


官媒憂倘下馬 政府潰不成軍

《環球時報》對現實背景的有意忽略,意指的恐怕不是「公眾非理性」,而是擔心遊行這種表達方式及其對當地政府構成的巨大壓力會波及其他領域:一個項目若可因為市民反對而下馬,其他項目當然也可出現類似情况,勢必造成政府執行力下降及增加政策推行的成本。民意對政府形成制約,這恐怕是任何政府所不願看到的。用《環球時報》的話來說,這種結果是「挖了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一個個牆腳」。


令人詫異的遠不止於此。對於發展PX和重化工問題,《環球時報》認為,「如果政府隨意棄守,整個社會就會潰不成軍」,並呼籲「潰退的陣營需要出現一個重穩陣腳的堅守點」。但問題在於,即便不是所有人,根據部分市民的意見,政府對政策作出的調整、改變甚至讓步,也是合情合理之事。所謂的社會共識,不等於所有人同意。中國廢除勞教制度、開放「單獨二孩」等決策,也非所有人同意,而是根據部分民眾與學者的建議做出的,何以同樣的邏輯及道理在昨天就是改革的善政,換在今天就被視為「潰退」?而「陣營」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把政府與人民割裂開來,分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而按照中國官方論述,人民與政府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


程序不透明 官民溝通缺耐心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不是政府「潰退」了、在精神上不夠強大、沒能頂住壓力,也不是PX或其他重化工項目有多敏感,而是政府項目的立項過程未做到公開透明,嚴格依法依規依程序,政府在與民眾溝通上沒有表現出最大的能力和耐心。換言之,項目是否有毒其實無關宏旨,即使是像廣州停車場加價這樣的民生事務,假如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按法律規定程序行事,市民就有權以理性方式反對,而人民群眾不同意,項目就不能上馬,這才符合「人民當家作主」的本意。用「國家利益」、「國家戰略」這些大詞來壓制個人意見,顯然是霸道的表現。


只有重視市民真實的感受並提供更多渠道讓他們表達意見,才能避免中國變成一個談PX色變的國家,而這也是避免民眾採取更激烈方式表達意見及政府一遇到反對聲就倉皇撤銷的關鍵。習近平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曾明確表示:「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與習指示相悖 「堅守點」自欺

倘若政府的群眾工作和習近平的要求尚有距離,卻要像《環球時報》那樣奢談所謂的「堅守點」,那麼,這不僅不是「十八大之後全面深化改革時代的呼喚」,還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會把矛盾推向更對立的位置。而且,缺少民眾支持的政府其實如同孤家寡人,要找到「重穩陣腳的堅守點」,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癡心妄想。可惜的是,《環球時報》這家號稱在內地具有「高度民意代表性」的報紙,似乎並未意識到這個問題。


作者是內地自由撰稿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