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在沙中線地盤附近發掘出200多個考古遺蹟及數千件古物,專家報告透露,出土物數量很大,需時整理,而發掘結果為該區過去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如發現大量陶瓷器,反映發掘地點及附近區域早在宋代(960-1279年)時已有人居住,而發現的宋元時期房屋遺蹟,亦為此提供佐證。古諮會成員兼熟悉香港歷史的高添強指出,出土石井和其他文物反映700至800年前本港生活面貌,香港市區不單是殖民地後開拓的小漁港,而是早在宋元時期已有頻繁的貿易活動。
九龍城一帶歷史源遠流長,高添強說,除較為人熟悉的南宋時期宋帝二皇逃難到九龍城,過往如在大廟灣的南宋石刻碑文記載,早在宋代,九龍城已是廣東地區十三鹽場之一,也是發達的交通要地,不少人會在香港安家落戶從商。
殖民地前不止小漁港
他說,今次發現反映有大量居民聚居,對本港歷史研究有重大作用。他又指過往英國一直指本港開埠前是小漁港,又只集中說新界的大家族歷史,忽視本港市區數百年前已是貿易港的發展,反令不少市民誤以為宋王臺等建築只是傳說。
報告今次又根據發掘地點的原地貌,推測在宋元時期,該處部分低窪區域是居民傾倒垃圾的地方,周邊亦有宋元時期的墓葬區和居住區。墓葬都呈不規則形狀、墓坑較淺、隨葬品少,相信是較為倉卒地埋葬;而在若干年後,當墓葬區廢棄後,人們開始在此建房子居住。
直至晚清,人們開始在該處農耕,如上世紀初啟德一帶屬住宅區,後來政府決定修建啟德渠,匯集該區幾條河流,工程便將附近幾條街的住宅破壞;今次亦重新發掘到當年住宅的部分根基,而後來因為1920年代起啟德機場的發展,農耕和住宅活動亦逐漸消失。
九龍城一帶歷史源遠流長,高添強說,除較為人熟悉的南宋時期宋帝二皇逃難到九龍城,過往如在大廟灣的南宋石刻碑文記載,早在宋代,九龍城已是廣東地區十三鹽場之一,也是發達的交通要地,不少人會在香港安家落戶從商。
殖民地前不止小漁港
他說,今次發現反映有大量居民聚居,對本港歷史研究有重大作用。他又指過往英國一直指本港開埠前是小漁港,又只集中說新界的大家族歷史,忽視本港市區數百年前已是貿易港的發展,反令不少市民誤以為宋王臺等建築只是傳說。
報告今次又根據發掘地點的原地貌,推測在宋元時期,該處部分低窪區域是居民傾倒垃圾的地方,周邊亦有宋元時期的墓葬區和居住區。墓葬都呈不規則形狀、墓坑較淺、隨葬品少,相信是較為倉卒地埋葬;而在若干年後,當墓葬區廢棄後,人們開始在此建房子居住。
直至晚清,人們開始在該處農耕,如上世紀初啟德一帶屬住宅區,後來政府決定修建啟德渠,匯集該區幾條河流,工程便將附近幾條街的住宅破壞;今次亦重新發掘到當年住宅的部分根基,而後來因為1920年代起啟德機場的發展,農耕和住宅活動亦逐漸消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