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文憑試各科開考,社會大眾非常關注試題內容。舉例,4月7日中文科寫作卷一題「必要的沉默」,引起廣泛討論,部分人士擔心題目會否鼓勵同學選擇沉默,不敢回應社會議題。至於昨日(4月9日)開考的通識科,自然備受關注。在考試前,社會關注焦點放在「有沒有政治必答題」,擔心政治題目數量過多,或政治議題內容太艱澀,苦了考生。最終,今年卷一出現了一題關於示威遊行的題目,刊出了兩張關於示威遊行的照片,引發公眾熱烈討論。
不過,嘗試換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如果通識考評沒有出現政治題目,亦有可能會落入中文科寫作卷的命運,被批評為「強迫學生對政治沉默」,甚至「不敢要求學生了解政治」。
現在,通識試卷出現了政治題目,同樣有問題。有人擔心同學會受政治試題影響,改變其價值觀,以至公開考試被「政治化」。亦有人質疑,今年試題刊出其中一張照片有所刪改,猜想背後有政治考慮。
總之,不論中文科寫作卷出了「必要的發聲」或「必要的沉默」;不論通識試卷出現政治題或沒有出現政治題。事後批評,必避不了。
公開試考題與學生價值信念
在現實世界中,想當然,學生並不會因為遇到一兩題政治題目而有戲劇性的價值觀改變。
無疑,公開試題目能夠「反映」考生已有的價值觀。舉例,考生會在答題中表達立場,就題目要求表達己見,支持或反對某一觀點;再舉例,考生重視考試表現,為了考好成績,會傾向選擇一些自以為較易處理、或較為熟悉的題目作答。
不過,考生並不會因為遇到一題考題,立時就「改變」自身價值觀。正如考生不會在今年通識考卷遇到一題與遊行示威相關的題目,馬上就會決定參與「齊心撐香港遊行」,或「民陣大遊行」。對考生而言,他們的關注重點自然為如何取得好成績,而非憑藉題目作人生決定,或探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象徵意義。
因此,有人擔心考生會否因為一題考題而「改變」自身價值觀,似乎過慮。
不過,社會大眾對公開考試試題的關注,極須注意。因為當中反映的並非是考卷問題,而是社會整體氛圍,以及對社會現况的想法。
因此,毋須驚訝,在公開試中,無論提出要「發聲」或「沉默」、有否出現政治題,結果也是一樣,就是社會大眾將藉這些考題表達其想法,作出批評。
至於現屆考生在想什麼?看來考生已將試題拋諸腦後,努力考好下一科,以免影響應考下一科心情。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不過,嘗試換另外一個角度思考。如果通識考評沒有出現政治題目,亦有可能會落入中文科寫作卷的命運,被批評為「強迫學生對政治沉默」,甚至「不敢要求學生了解政治」。
現在,通識試卷出現了政治題目,同樣有問題。有人擔心同學會受政治試題影響,改變其價值觀,以至公開考試被「政治化」。亦有人質疑,今年試題刊出其中一張照片有所刪改,猜想背後有政治考慮。
總之,不論中文科寫作卷出了「必要的發聲」或「必要的沉默」;不論通識試卷出現政治題或沒有出現政治題。事後批評,必避不了。
公開試考題與學生價值信念
在現實世界中,想當然,學生並不會因為遇到一兩題政治題目而有戲劇性的價值觀改變。
無疑,公開試題目能夠「反映」考生已有的價值觀。舉例,考生會在答題中表達立場,就題目要求表達己見,支持或反對某一觀點;再舉例,考生重視考試表現,為了考好成績,會傾向選擇一些自以為較易處理、或較為熟悉的題目作答。
不過,考生並不會因為遇到一題考題,立時就「改變」自身價值觀。正如考生不會在今年通識考卷遇到一題與遊行示威相關的題目,馬上就會決定參與「齊心撐香港遊行」,或「民陣大遊行」。對考生而言,他們的關注重點自然為如何取得好成績,而非憑藉題目作人生決定,或探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象徵意義。
因此,有人擔心考生會否因為一題考題而「改變」自身價值觀,似乎過慮。
不過,社會大眾對公開考試試題的關注,極須注意。因為當中反映的並非是考卷問題,而是社會整體氛圍,以及對社會現况的想法。
因此,毋須驚訝,在公開試中,無論提出要「發聲」或「沉默」、有否出現政治題,結果也是一樣,就是社會大眾將藉這些考題表達其想法,作出批評。
至於現屆考生在想什麼?看來考生已將試題拋諸腦後,努力考好下一科,以免影響應考下一科心情。
作者是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