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鐵年賺百億,不過,它並非一般上市公司,政府是最大股東,因此,港鐵是公共資產,理論上市民都有權益。若港鐵營運顧及股東和市民利益,達至雙贏,當然情况最理想,只是,歷年來港鐵處理利益分配,明顯向股東傾斜,市民利益不獲重視。例如,港鐵利用九鐵地契歷史遺留下來的空間,大肆增加站內商舖樓面面積,卻毋須補地價,而舖位出租龐大收益,絕大部分歸股東所有,市民得益不多;有關情况,最能說明港鐵重股東、輕市民的實質。
港鐵擴建車站商舖樓面
大收租金卻毋須補地價
近年,港鐵着力拓展車站商舖業務,去年商舖租金收入達29.3億元,5年增加1倍;5年來,港鐵透過翻新車站,商舖樓面面積增加了5萬平方呎,不過,港鐵毋須向政府補地價,就此,每年因而多賺約2.4億元。原來,當年兩鐵合併之後,由港鐵營運的東鐵線車站及部分市區車站,地契並無規定商舖樓面上限及站內舖位組合;按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評估準則,港鐵在車站拓展的樓面,需補地價約20億元,這筆錢若用於補貼乘客車資,以去年港鐵加車費而增加的收入,則至少有5年毋須加價。
東鐵線由九鐵營運期間,當時的管理層不積極發展沿線車站商舖,他們認為九鐵本業提供鐵路交通服務,站內空間主要用作大堂或行人通道;當時即使出租商舖,目的為往來乘客提供方便,例如便利店等,與現時以購物、消費為主的商舖組合,例如美容店、化妝品店、保健品店、熱門手信店舖、食肆等紛紛進駐,成為內地自由行旅客掃貨、吃喝之地,情况與只為方便乘客購買應急物品的原旨,大相逕庭。以往九鐵不開拓東鐵車站商舖租務發展,是否正確,肯定有不同意見,但是近年發展成為另類商場,目標顧客瞄準自由行旅客,忽略了最大客群──本地乘客的需要,這種根本改變是否恰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不過,現實是鐵路車站商舖的租金收益,成為港鐵其中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以去年為例,車站商舖租金收入29.3億元,按年增加近37%,成為港鐵業績亮點,其中毋須補地價的樓面,就為港鐵多收了逾2.4億元。
港鐵增加了這些收入,由股東取去絕大部分,市民仍要承擔增加車費。去年港鐵加車費,按政府與港鐵達成的調整票價新機制,有所謂與利潤掛鈎的車費優惠計劃,港鐵把客運業務、車站商務、物業發展和中國內地及國際業務的利潤,全部計算在內,表面上,港錢賺大錢的業務都納入回饋市民乘客範疇,但是,優惠計劃有一個緊箍咒,就是「有關優惠金額上限為該年因票價上調所得的額外收入的一半」。因此,去年港鐵約賺86億元,只撥出1.25億元回饋乘客,就是在優惠上限以內。
由此可見,港鐵盡得政府政策傾斜,包括交通政策以鐵路為主,其他交通工具為輔,使港鐵具備半壟斷地位,而沿線物業和車站商務收益收入都絕大部分歸股東,市民透過車費來分享的甜頭不多。近年,不少意見認為港鐵已經偏離了「經營鐵路,為市民服務」的原旨,成為一間徹頭徹尾的地產公司,許多人投資購買港鐵的股票,主要看中地產物業收益;近年,港鐵積極推動商務發展,例如年前一度引起軒然大波的出售乘客的八達通資料,現在把車站變成另類商場等,表面上可視為港鐵業務多元化,發揮最大商業效益,不過,近年鐵路營運事故頻生,是否港鐵偏離本業的結果,值得關注。
港鐵營運,若同時、同等顧及市民乘客與股東的利益,而非董事局中人與管理層經常掛在嘴邊的向股東負責,則達至與市民共贏的效果,絕無難度。港鐵年賺逾百億元,完全有足夠財力不加價。港鐵的公共資產屬性,命定地絕非普通上市公司,它按商業原則經營之餘,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較其他上市公司,應該更義不容辭。以車站出租商舖現况而言,若港鐵把車站搞成另類的「領匯商場」,只會加添市民對它的反感,成為另一個深層次矛盾。
港鐵應與地產剝離
專注本業鐵路服務
在港鐵未全面回歸本業之前,市民和政府只有更嚴苛地看待它,使港鐵不致過度偏離市民的利益。東鐵沿線車站樓面擴建毋須補地價,市民對此無可奈何,不過,對於日後投入運作的新線車站,例如南港島線、沙中線等,政府不應再放過港鐵,地契上要有清晰規定,政府並應掌握主導權,使港鐵股東利益凌駕市民利益的情况,不再擴大下去。另外,港鐵萌生異化迹象,都與物業、地產有關,鑑於以地產收益支援興建地鐵的歷史,已成過去,政府應該研究要港鐵做回本業,回復「生而為鐵路」的屬性和本質,由政府收回地產項目主導權,則環繞港鐵的爭議和不公平,就會消解,讓港鐵真正成為集體運輸系統,專注本業,提供優質鐵路服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港鐵擴建車站商舖樓面
大收租金卻毋須補地價
近年,港鐵着力拓展車站商舖業務,去年商舖租金收入達29.3億元,5年增加1倍;5年來,港鐵透過翻新車站,商舖樓面面積增加了5萬平方呎,不過,港鐵毋須向政府補地價,就此,每年因而多賺約2.4億元。原來,當年兩鐵合併之後,由港鐵營運的東鐵線車站及部分市區車站,地契並無規定商舖樓面上限及站內舖位組合;按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評估準則,港鐵在車站拓展的樓面,需補地價約20億元,這筆錢若用於補貼乘客車資,以去年港鐵加車費而增加的收入,則至少有5年毋須加價。
東鐵線由九鐵營運期間,當時的管理層不積極發展沿線車站商舖,他們認為九鐵本業提供鐵路交通服務,站內空間主要用作大堂或行人通道;當時即使出租商舖,目的為往來乘客提供方便,例如便利店等,與現時以購物、消費為主的商舖組合,例如美容店、化妝品店、保健品店、熱門手信店舖、食肆等紛紛進駐,成為內地自由行旅客掃貨、吃喝之地,情况與只為方便乘客購買應急物品的原旨,大相逕庭。以往九鐵不開拓東鐵車站商舖租務發展,是否正確,肯定有不同意見,但是近年發展成為另類商場,目標顧客瞄準自由行旅客,忽略了最大客群──本地乘客的需要,這種根本改變是否恰當,也有值得商榷之處。
不過,現實是鐵路車站商舖的租金收益,成為港鐵其中一隻會生金蛋的鵝,以去年為例,車站商舖租金收入29.3億元,按年增加近37%,成為港鐵業績亮點,其中毋須補地價的樓面,就為港鐵多收了逾2.4億元。
港鐵增加了這些收入,由股東取去絕大部分,市民仍要承擔增加車費。去年港鐵加車費,按政府與港鐵達成的調整票價新機制,有所謂與利潤掛鈎的車費優惠計劃,港鐵把客運業務、車站商務、物業發展和中國內地及國際業務的利潤,全部計算在內,表面上,港錢賺大錢的業務都納入回饋市民乘客範疇,但是,優惠計劃有一個緊箍咒,就是「有關優惠金額上限為該年因票價上調所得的額外收入的一半」。因此,去年港鐵約賺86億元,只撥出1.25億元回饋乘客,就是在優惠上限以內。
由此可見,港鐵盡得政府政策傾斜,包括交通政策以鐵路為主,其他交通工具為輔,使港鐵具備半壟斷地位,而沿線物業和車站商務收益收入都絕大部分歸股東,市民透過車費來分享的甜頭不多。近年,不少意見認為港鐵已經偏離了「經營鐵路,為市民服務」的原旨,成為一間徹頭徹尾的地產公司,許多人投資購買港鐵的股票,主要看中地產物業收益;近年,港鐵積極推動商務發展,例如年前一度引起軒然大波的出售乘客的八達通資料,現在把車站變成另類商場等,表面上可視為港鐵業務多元化,發揮最大商業效益,不過,近年鐵路營運事故頻生,是否港鐵偏離本業的結果,值得關注。
港鐵營運,若同時、同等顧及市民乘客與股東的利益,而非董事局中人與管理層經常掛在嘴邊的向股東負責,則達至與市民共贏的效果,絕無難度。港鐵年賺逾百億元,完全有足夠財力不加價。港鐵的公共資產屬性,命定地絕非普通上市公司,它按商業原則經營之餘,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較其他上市公司,應該更義不容辭。以車站出租商舖現况而言,若港鐵把車站搞成另類的「領匯商場」,只會加添市民對它的反感,成為另一個深層次矛盾。
港鐵應與地產剝離
專注本業鐵路服務
在港鐵未全面回歸本業之前,市民和政府只有更嚴苛地看待它,使港鐵不致過度偏離市民的利益。東鐵沿線車站樓面擴建毋須補地價,市民對此無可奈何,不過,對於日後投入運作的新線車站,例如南港島線、沙中線等,政府不應再放過港鐵,地契上要有清晰規定,政府並應掌握主導權,使港鐵股東利益凌駕市民利益的情况,不再擴大下去。另外,港鐵萌生異化迹象,都與物業、地產有關,鑑於以地產收益支援興建地鐵的歷史,已成過去,政府應該研究要港鐵做回本業,回復「生而為鐵路」的屬性和本質,由政府收回地產項目主導權,則環繞港鐵的爭議和不公平,就會消解,讓港鐵真正成為集體運輸系統,專注本業,提供優質鐵路服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