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天災難避,中大自2009年起組成內地探訪團隊,以低成本救援包教導村民逃難知識,救援包內的電筒、哨子等物資大部分購自內地淘寶網。每包只需30元人民幣。
中大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的探訪團隊至今去過8個省共21條村。團隊上月底至本月初與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與一眾學生義工到訪常遇暴雨及水浸、位於四川省的彝族村落紅岩村,教導少數民族村民防災。
中大哈佛訪四川派300包
帶隊的研究所所長陳英凝說,參考外國的救援包設計,包內有手動電筒、多個哨子、藥盒、薄氈、萬用刀及打火器等,為節省成本,部分物資購自淘寶網,每個成本30元人民幣,只要村民將救援包放在門口或桌上,便可方便逃難。今次到彝族村的5日探訪,共向300戶派救援包。
救援包看似簡陋,卻能減少傷亡。陳英凝約2009年曾探訪甘肅省一村落派發救援包,15個月後當地發生地震及水浸,連續4晚停電,當地唯一通往外面的橋樑又斷裂,村民需摸黑涉水過河,隨時被急流冲走,她其後獲村長告知,村民每晚派人駐守河流兩端,有人過河便一直吹哨子,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過河,最後無人受傷。此外,由於家庭逃難時常有走失,義工團特別為每戶拍即影即有全家福及身分證照片,放在救援包內以便日後辨認身分。
擬在港辦救災培訓中心
義工團亦教導村民以鹽水及糖水自製營養補充液減肚瀉。陳英凝說,每當水災後水源易成細菌溫牀,村民常肚瀉至脫水,需補充糖分及鹽分,她的做法是將1公升白開水分作4杯,每杯加入半茶匙鹽及6茶匙糖,每天喝6次、每次1至2杯,直至腹瀉停止,這是最便宜的營養補充方法。
中大醫學院昨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簽署為期3年合作備忘錄。陳英凝說,本港很多有心參與救援工作的醫護難抽身到外地受訓,與哈佛合作後將在港開設災難應變的培訓中心,並考慮在醫學專科學院的培訓中心及郊外模擬災後現場。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