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伊波拉病毒(圖)以1976年首次發現確診個案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舊稱扎伊爾)伊波拉河命名,是一種人畜共通病毒。科學家至今未確認其源頭,但一般相信,非洲特定品種的果蝠是病毒自然宿主,人類可能由果蝠直接感染,或因接觸小羚羊、鼩鼱、黑猩猩與大猩猩等動物感染。
人畜共通 可因接觸動物感染
伊波拉通常藉由體液、黏膜、皮膚等接觸傳播,潛伏期2至21日。病毒會攻擊人體肝細胞、形成血管內壁的血管內皮細胞與可殺死有害細菌以保護身體的吞噬細胞,感染死亡率達90%,死因主要是多個器官衰竭及組織壞死。病徵包括肌肉疼痛、發高燒、嘔吐、腹瀉、內外出血等。
由於致命率高且目前未有任何疫苗,伊波拉被視為生化襲擊工具,是描述生化戰的小說與電影的常客。世衛將它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
(綜合報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