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問:兒子今年11歲,讀中一,小學時已發胖。他的健康不錯,但運動能力弱,很抗拒上體育課。因他較胖,脂肪多,胸腹較其他同學豐滿,上體育課時要穿緊身運動衣,體型顯現,有次他和我說,同學取笑他身形像女孩子,很不開心。我除了解釋同學這樣說話不對外,不知怎樣開解他。因肥胖,他的自信心已較差,發生這事後,情况更壞,平日上街都選些鬆身衣服穿,對自己的外觀很介懷,可以怎樣協助他?
答:孩子遭受嘲笑,感到難受,家長可以表達理解,讓他明白到人有情感,會遇到失落情緒。然後讓他思考如何處理:單單停留在不開心,感到無能為力?對別人的話無能為力,但對自己的體型以至自己,又是否無能為力?
引導孩子自行解決問題
繼而,想想解決辦法,家長可以耐心的引導孩子,跟他分析,但不要直接提出處理方法,應該讓孩子承擔責任,選擇如何解決,譬如他選擇穿鬆身衣服,可按其方法來拓展他的思路:這是否可行?似乎在學校不合適,有否可以改善的地方?這方法對他有否意義……小朋友創意無限,他自行構思的方法,多少自覺有能力處理,執行的動力較大,有動力便有方法,亦有目標。
家長在引導過程中,讓他明白身體是他的,若他亦感到肥胖的軀體帶來了問題,可以如何改善,此舉並非因為遭別人取笑而做,而是他對自身處境的思考。家長需留意,在表達不認同其他人的取笑行為時,切勿明示或暗示:「既然人家都笑你,你應該要減肥。」這樣不僅認同了取笑行為,甚至令孩子覺得你也在取笑他。
檢視成效 建立自信心
關於自信心,當人覺得需要改進,想到方法,自覺有能力執行,繼以行動,通過實踐,自信心從而建立。能力是自信的基本元素,當孩子體會到自己有能力改善本身感覺不滿意的地方,縱然無法改變別人的嘲笑行為,但他會發現能夠掌控自己。當然,過程中家長要不時與他檢視成效,欣賞他付出的努力,強化他的意志。有改進就有希望,慢慢他建立起向目標進發的時間表,看到進度,自信心便一步步的累積起來。
資料提供﹕香港明愛家庭啟導成長計劃培訓主任葉麗貞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