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季結過後 國指動力仍在 江宗仁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1日 21:35
2014年04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港股升85點,收報22,151點,成交金額660億元。人行旗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當前不需要「降準」,為救市憧憬降溫,惟中港股市反應不大,A股跌H股升。動力股多靠穩向好,但不少尾市才急升,似乎與季結粉飾櫥窗活動有關。今早內地公布官方3月份PMI,歐洲央行周四議息,到周五有美國就業數據,本周過後,次季前景將較為清晰,而筆者覺得國指動力有餘未盡。


《金融時報》文章指出,人行過去7周資金回籠力度總體溫和,銀行間市場各期限利率總體低位運行,流動性處於適度水平,毋須降準釋放資金。相反,降準會加劇產能過剩、樓價上升等結構性問題,故人行今後仍主要以公開市場操作作調節,並將改革和調控雙結合,跟前朝壓和保完全分開的風格有明顯分別。


倘銀行體系穩健 經濟放緩非壞事

降準無望,依然無阻國指再升,雖不能排除是季結粉飾櫥窗,但還是反映外資對中國前景的看法不再盲目悲觀,就算不救市,情况亦依然可控。年初至今內地主動策劃了首宗違約和內房爆煲,媒體大肆報道,多數視之為中國崩盤論的有力證據,但金融市場卻穩如泰山,最明顯的反差,是國指3月份表現,竟然跑贏標普500指數和德國DAX指數。


經濟方面,今年首兩月固投動力又明顯失速,由PMI到PPI均持續走弱,估計今早公布的3月份官方PMI亦不會亮麗,市場已多下調首季增長至7.2%左右。數字欠佳證明經濟下滑,但下滑又如何?只要銀行體系保持平穩,增速放緩紓緩結構性問題,反而是市場期待已久的好事。


內銀去年業績多符合預期,四大行均錄得雙位數增長,同時維持派息比率不變,毋須為資產質素下滑而保留資金,派息比率多穩定在35%。中國已走出去槓桿的第一步,而這一步存在太多未知數,風險最大,但至今整體局面仍維持穩定。經歷了首季的壓力測試,硬着陸暫時沒有市場,若次季經濟能保持平穩,軟着陸將漸成共識。


盈利估值重估 助推動股價

歐洲央行本周四議息,剛公布的3月份通脹僅為0.5%,為2009年11月以來最低。市場仍預期央行今次會議仍按兵不動,但行長德拉吉的行動往往出乎市場預期,筆者覺得本周隨時有意外驚喜。至於美國新增職位預料達到20萬份,這是天氣正常後的首個數字,料對傳統經濟指標的杜指、標指有利,納指或擔憂政策趨緊而估值受壓。


宏觀來看,歐美股市估值處於歷史偏高水平,就算經濟意外增長,刺激作用相對有限,同時亦有政策收緊的後顧之憂,要錄得可觀升幅變得困難。反而新興市場受壓多時,估值處於多年低位,一旦回穩也沒有政策收緊的風險,盈利估值齊重估,可以雙引擎推動股價。以內銀為例,只要次季經濟數據按季維持平穩,市場對中國前景更有信心,要由4倍多升至6倍,相信不是困難的事,但升幅就已達20%至30%了。


[江宗仁 還看今朝]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