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山西窰洞村 黃土桃花源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01日 21:35
2014年04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雖然讀過圖片,看過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對所謂的「黃土高原」有大概印象。然而來到山西時,從飛機窗俯瞰,眼下一片浩瀚乾涸土地,縐着漣漪似的彎彎溝紋,延綿到老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結合人類的智慧建築,目睹後還是叫人忍不住驚歎。


或許我們平日讀太多煤老闆的新聞,對山西有一些片面依稀的負面印象﹕土豪、財大氣粗、環境污染……就連北京朋友知道記者到山西,也提醒帶備口罩。我們做足了面對霧霾的心理準備,可是在山西的一個多星期,天氣一直很好,陽光普照,雖然沒有麗江的剔透青天,但藍天肯定是有。山西雨水少,試過一天遇上幾滴雨粉,大家正打算張羅傘子,導遊卻很鎮定地說﹕「不用,一下子就會完。」果然他才說完,雨已經沒有了。


吳冠中兩訪 「古老像漢墓」

乾燥、少雨,加上千萬年來黃河上游吹來的風沙,積下厚厚的黃土,聰明的人類在很早以前就想到就地取材,在黃土坡裏挖洞居住,形成獨特的窰洞。


李家山位於山西臨縣,離磧口(明清時商旅聚集的交通重鎮)南邊3公里,它的窰洞因為已故畫家吳冠中稱譽「很古老很講究」而特別有名。吳冠中在1976和1989年兩度來訪,因為他的記錄和素描,李家山聲價十倍。吳冠中形容的「李家山像一座荒涼的漢墓,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也成了李家山宣傳單張的重要一筆。


李家山的確與世隔絕,我們在停車場下車時也沒看到什麼,沿光禿泥路慢慢走下坡,轉個彎便來好戲了。眼前忽然豁然開朗,貧瘠溝壑裏別有洞天,山坡由頂而下,窰洞房子依坡而建,層層疊疊,最多有11層,錯落有致。


精巧門窗石雕 不遜江南庭園

那些窰洞,遠看風塵僕僕,想是簡陋不堪,然而我們顯然是錯了。像村內的有名富戶「西財主」,依坡而建的窰洞,居然闢有天井庭園,洞前有榆木柱撐起簷頂,即使不認識木材,單看柱身筆直且大小統一,也可略知價值。門窗也講究,飾紋對稱而富變化;再看對山,據講家財稍遜的「東財主」,雖然重門深鎖謝絕探訪,但門外石雕精工巧造,不遜江南庭園。


眼前的窰洞主要是明清時代建築。導遊說,李家山約於300多年前,因為在磧口做生意的人不能攜眷,便在稍遠處立村安頓妻兒,人口曾達千人。昔日原始落後,近年總算通電通水,但是生活條件仍艱苦,現時據說只餘下64人,大都是老人家了。


我們就遇上了李伯伯,坐在家門前的小庭園曬太陽抽煙斗。我們一團人上前拍照,他大抵見慣遊客,從容不迫,一直擺出酷酷的姿勢配合,其間就只提醒大家別撞歪他的鑊形天線罷了。他夾雜當地口音,我們的香港腔,他也不甚了了,問他幾歲,他聽成讚他很帥,笑不攏口,笑言後生時很帥,現在不啦。帥不帥,其實都不重要,他跟李家山一樣,有味道就是了。


【知多啲﹕吳冠中名畫「代言」】

吳冠中(1919-2010)是當代重要中國畫家,曾留學巴黎,為中國畫開創獨特風格;李家山名氣,可說是拜他所賜,所以從現場簡介到村內橫額,都提到吳冠中。問導遊吳冠中怎發現李家山呢?「朋友帶他來的。」


真相無從考究,但在1989年重遊李家山後,吳冠中畫了幾幅以《黃土高坡》 為名的作品,把窰洞的意境與味道刻劃出來。


【旅遊錦囊】

證件﹕回鄉證

機票﹕香港航空來回香港及山西太原,約2540港元起

旅行團﹕安達旅運推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山西南部遊」八天遊,遊覽山西南部包括太原、晉中、磧口、平遙等,團費每人9228港元起。(查詢:2316 1971)


協力﹕安達旅運、山西東方國旅

文、圖:黃潔玲

編輯﹕王翠麗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