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閹伶」唱女聲 意外新馬戲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30日 21:35
2014年03月3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音樂廳裏,身穿筆挺西裝的雅洛斯基站在交響樂團正中央,一開腔,聲線比女高音還要甜美。台下有個男觀眾目瞪口呆,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大概覺得男人的架都被他丟了,雙手掩目,身體往下沉,像要躲進座椅下。他顯然不知道,這是十八世紀備受推崇和愛慕的閹伶之聲。


大劇院裏,一台馬戲上演,同樣叫人屏氣凝神,驚喜不絕。但這不是有獅子老虎的那種舊式馬戲,而是從傳統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新馬戲」——主角回到家中,家裏一切都災難性地不停倒下,波戴爾用了幾年時間練習穿越這種驚險場面的雜技。


來到第二十二屆,法國五月的劇場,在傳統中仍可發掘出意外驚喜。


閹聲歌手

高大夠氣音域闊

三十六歲的雅洛斯基(Phillipe Jaroussky),被譽為國際歌劇界的代表歌手之一,享負盛名,可是他說即使是他的家鄉法國,其實還有很多人不認識閹伶的歌唱藝術。那個無眼睇的男觀眾,只是他遇見過的冰山一角。「有一次在法國表演,觀眾席上有個約十五歲的女孩,在我開始唱歌時就一直大笑,她大概沒想像過我唱這種聲線。」


十三世紀 男童擔演歌劇女角

大約在十三世紀,女性在公眾場所被噤聲,也不能進入教堂,詩班中的高音低音全由男性一手包辦,歌劇的女角也由未變聲的男童擔演。不過男童到了青春期還是無法避免在青春期變聲,於是後來有了閹伶歌手的出現。閹伶歌手一般在孩童時期就被除去性器官,因為男性荷爾蒙減少,阻礙聲帶發育,短小的聲帶得以保留;但另一方面,因為生長激素有所改變,骨骼不斷生長,所以閹伶的身形一般比較高大,胸腔寬大,於是唱起歌來,夠氣且音域闊,出色的閹伶的音域可以跨越3個8度。十七至十八世紀可以說是閹伶歌手的輝煌時代,他們備受偶像式的崇拜,不過法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國家抗拒這種歌手。直至十九世紀,閹伶歌手不再成為主流,1903年,教宗頒布正式函令,女音只能由男童擔任,閹伶才正式被終結,1922年,史上最後一個閹伶歌手亦已去世。


閹伶終結 假聲男高音還可駕馭

沒有閹伶歌手,專為他們而寫的歌曲,就由女音代替。不過少數天賦異稟的假聲男高音,還是能夠駕馭這種似乎超越正常人類極限的閹聲音樂。


雅洛斯基並不是從小就被培訓成歌唱家。他本來是個小提琴手,「18歲時,我在倫敦看電視,沒意識地拿遙控器轉台,突然看到這種歌手在唱歌,很震撼,當時心裏就跟自己說﹕我要做這種歌手,想往後一直都這樣唱歌」。


18歲才正式學唱歌,雅洛斯基在短短3年後就一炮而紅。


雖然生在法國,但他還是大多到意大利演唱,合作的樂團都來自意大利,像今次法國五月來港的表演,就與威尼斯巴洛克交響樂團,「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樂團比較好。寫給閹伶歌手的歌曲,絕大部分是意大利文。當你唱出意大利文,而背後的琴手完全體會你唱的內容,而他們就從血液裏作出回應地彈奏。這種感受是深刻的」。在法國也尚且未被廣泛接受的閹伶歌聲,香港觀眾又是否做好心理準備洗耳恭聽?


台上享榮耀 台下暗無光

雖說十八世紀是閹伶最輝煌的年代,可是他們只在舞台上享受榮耀,卸下浮誇的表演服裝,他們在現實的生活並不怎樣光彩。


相對於真正的閹伶,雅洛斯基說,他們的技巧還是有一段距離,無法把他們的聲音真正重新呈現,只能盡力模仿。由於史上只有一個閹伶(Alessandro Moreschi)曾經錄音,模仿亦只靠想像,想像他們的聲音,想像他們在台上的心情。1994年掀起一時話題的《絕代艷姬》(Farinelli),講述十八世紀風頭一時無兩的閹伶Farinelli一生傳奇,就嘗試把當時的閹伶生活呈現人前。閹伶台上台下的生活,是一種巨大的落差,他們過着奢華生活,在皇帝貴族的圈子中打滾,可是「他們通常來自貧窮的家庭,被送去閹割後學唱歌,但當中也只有1%被揀選當歌手。他們不能結婚,不能參與社會的事務,在台上,他們大概就是背負着這種種痛苦演唱。」雅洛斯基形容,閹伶就像小鳥,唱歌是他們唯一的生存方法,「很多閹伶一旦停止歌唱,沒有收入,不久之後好快就死去」。


《經典的閹伶爭鬥》

演出者﹕菲利沛.雅洛斯基、威尼斯巴洛克樂團

日期﹕5月2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票價﹕$180-$380(城巿電腦售票網)

新馬戲

險象環生的藝術

推門入屋,想把衣服掛起,衣架卻突然塌下來;把手袋擱在餐桌上,桌腳居然被截斷了——一浪接一浪的無力感,像海嘯般湧到每個觀眾眼底,讓人手心冒汗。是的,這其實是波戴爾(Camille Boitel)的用意,把台上發生的一切驚險場面,刻意取材自人人都有體會過的生活經驗。「新馬戲」有別於傳統馬戲,最大的分別在於除了沒有大象獅子,還有不止於險象環生,觀眾再不止是懸念吊着的小丑會不會跌下來、動物會否被火圈燙傷,而更加講求美感、劇情和意念表達,故此它已超越了消遣玩意的層次,成為一種藝術。


雜耍+演員+藝術家

波戴爾畢業於巴黎的馬戲藝術學院,「傳統馬戲一般是家族相傳的技藝,每個戲班獨特的技巧是不外傳的。新馬戲打破這種限制,即使你來自非馬戲班的家庭,也能夠來上課。」一九四○年代,第一所馬戲學校就在法國成立,學生不止學習技巧,也上人文科學、戲劇、舞蹈,他們懂得雜耍之餘,還是一種演員、藝術家。


設計「意外」 亦有意外發生

波戴爾就是這種新成員,小時候對馬戲很有興趣,不斷跟着練習,學院畢業後,自成一家。2002年,他獲得「歐洲年度新人特技大獎」首獎(Jeunes Talents Cirque),是歐洲備受推崇的新馬戲大獎。新馬戲的藝術家,質量比產量重要,一個演出,動輒花上數年籌備和練習,「一個劇目,通常用一年時間與合作的藝術家會面討論,另外兩年時間構思這場馬戲的技巧設計,把概念和物件連繫起來,然後再用一年時間綵排,往後約四年就是演出」。今年五月首次來港演出的波戴爾,帶來的劇目「L'immediat」2010年已奪得默劇大獎,以大量物件倒下的「意外」為主要設計。不同物件不停地倒塌,他和六個雜技員就不停閃避和從中游走。演出已4年,會否再無驚喜?「很多『意外』都是我們設計出來的,但也有很多『意外』是真的意外地發生」,所以,每次演出都獨一無二,而每次都有風險閃避不及被砸。波戴爾的新馬戲有沒有驚喜、是否稱得上法式,「這要由觀眾來說」,「你要來看」。


奧林匹克競賽曾用馬戲間場

馬戲源自於古希臘,在西元前約500年出現,是在奧林匹克競賽項目之間的娛樂表演。後來表演漸趨多元,整合起來成為馬戲班,一度為駐紮軍隊帶來娛樂。早期的雜技,圍繞在騎術表演,後來表演從競技場搬進帳篷裏,周遊列國演出。直至上世紀開始發展的新馬戲,把表演場地再由帳篷搬到劇場。「過往法國的傳統馬戲,也像中國雜技一樣,講求紀律、次序、嚴謹。一九六○、七○年代,藝人嘗試打破框框,創作新意念,馬戲開始成為一種藝術」。


《 L'immédiat 世界巡迴「新馬戲」》

演出者﹕卡密爾.波戴爾(Camille Boitel)

日期﹕6月20、21日

時間﹕晚上8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80-$280(城巿電腦售票網)

查詢﹕www.frenchmay.com

文﹕陳嘉文

圖﹕陳嘉文、受訪者提供

編輯 顏澤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