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科學》雜誌周四(27日)報道,由美、英、法等多國組成的科研小組,成功合成出第一條能正常運作的酵母染色體。這一成果被譽為攀上合成生物學的新高峰,也是向合成人造微生物等生命體邁出的一大步,將來有望用於製造稀有藥物,包括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或治療乙肝的疫苗等。合成酵母還能用於生產更有效的生物燃料,如乙醇、丁醇和生物柴油等。
研究人員歷時7年,成功構造源於釀酒酵母、被稱作「synIII」的染色體。這次合成的是酵母16條染色體中最小的一條,卻是通往構建完整真核細胞生物基因組的關鍵一步。
人造生命體邁一大步
美國紐約大學的伯克(Jef Boeke)帶領的研究人員,對天然酵母的染色體作了逾500處修改,刪除沒用或重複的組成序列,最終構建出「改良版」染色體。伯克說,攜帶合成染色體的酵母相當正常,還擁有新的能力,能完成野生酵母無法完成的事。研究人員期望技術未來能用於製藥及作「生物工廠」用途。
2010年,美國科學家文特爾(Craig Venter)曾宣布培育出首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有科學家指出,文特爾用的是原核生物(沒細胞核),而本次研究涉及真核生物(含細胞核),複雜度遠遠超出文特爾的研究。
研究人員歷時7年,成功構造源於釀酒酵母、被稱作「synIII」的染色體。這次合成的是酵母16條染色體中最小的一條,卻是通往構建完整真核細胞生物基因組的關鍵一步。
人造生命體邁一大步
美國紐約大學的伯克(Jef Boeke)帶領的研究人員,對天然酵母的染色體作了逾500處修改,刪除沒用或重複的組成序列,最終構建出「改良版」染色體。伯克說,攜帶合成染色體的酵母相當正常,還擁有新的能力,能完成野生酵母無法完成的事。研究人員期望技術未來能用於製藥及作「生物工廠」用途。
2010年,美國科學家文特爾(Craig Venter)曾宣布培育出首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有科學家指出,文特爾用的是原核生物(沒細胞核),而本次研究涉及真核生物(含細胞核),複雜度遠遠超出文特爾的研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