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什麽時候人們會憤怒呢?當被別人當作傻子的時候,人們就會激憤起來。當人主動思考,而且溝通的時候,為政者卻一副不想跟你們這些愚民說話,而且他們的話,本身毫無道理可言,這時候好學好思的人,就會活動起來。譬如你見到台灣某前立委,把太陽花錯看成香蕉,被人們恥笑。「過則勿憚改」(《論語 •學而第一》),錯了就認、改,但這先生還不斷強調自己看到的是香蕉。講不下去,竟然還發脾氣反罵人們「沒有說到問題本質」呢。民情洶湧,來去就是人們這種「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的感覺,而當這種感覺傳開去,社會運動高漲,管治自然困難。說穿了,就是人們討厭腦殘的天性。
如果孔子生在香港,
見到腦殘的話
萬世師表孔子說來就是這樣活潑好玩、思考跳脫的一個人。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第三》),充滿探求的精神。日本經濟學者安富步,寫了一部《超譯論語》,就以相當有趣的角度重新閱讀孔子,認為人們二千年來,都錯過了孔子論仁,並非道德教化之說,而是一種學習的態度。而他在《活生生的論語》(筑摩新書2012年)中,就簡論了為什麽《論語》是一部講述「學習動態」的經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這段被認為是小論語的說話,安富步認為正好表現論語是一種知識論,但孔子的關心,並非西方求真的知識。學而時習之,並非背誦答案。「習」並非溫習、複習,而是培養不斷去學、去問、去反省、去修正自己的習慣。
學習是什麽?
最討厭模範答案的孔子
安富步認為孔子論「仁」乃是一種不斷發現驚喜的能力,正如遠方好友探訪,帶來新視野新想法。「吾日三省吾身」〈學而第一〉並非當今香港家長指導小朋友「每日不斷溫書做功課」,也非老師驚恐學生考試時候填寫「政治不正確答案」而失去分數。讀書,是學「問」而非學答,求新、求變。
安富步認為孔子論語的精神,無非是一種不斷形成自我求知、更新自己的「反饋」能力。或者如同研究中國哲學的Fingarette先生所言,所謂「仁」無非一種「關心的形態(Form of Concern)」,乃至管理學大師Drucker所言的創新開發能力。而「君子」就是有這種不恥下問的動態學習能力的人,而「小人」就是腦殘。
終身學「問」的君子:童真與為政
「仁」是一種學習的動態,並非背誦、依書直說、跟隨外在權威。安富步認為孔子強調的是個人不斷的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過程之後,互相改正的反饋。安富步認為「人類往往抵擋不了停止學習過程的誘惑,而且忘記了自己進入了不思考的狀態。更甚者,會以為停止學習的才是『規範』、主動學習的是『脫軌』,散佈邪說」。缺乏反思學習與溝通能力的腦殘愈多,就愈制度地去壓抑那些會跳脫思考的人,恰如明代儒者李卓吾書寫《焚書》,提倡童心(反怪獸家長!反模範答案!)卻遭逼害。
安富步說:「不要痛恨別人不理解自己,該痛恨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理解人。」從做人做學問,到從政追女,道理還是這樣淺白。不過經典還是經典,就算二千年來不斷被註解、誤解,腦殘還是不能完全封殺思考、學問與童真的力量。
當年輕人已具思考、學問的能力的情况下,「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第二》)。而當人們知道了學習與求知的樂趣,那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君子寧願犧牲性命,也鐵定不會做回腦殘的。
如果孔子生在香港,
見到腦殘的話
萬世師表孔子說來就是這樣活潑好玩、思考跳脫的一個人。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第三》),充滿探求的精神。日本經濟學者安富步,寫了一部《超譯論語》,就以相當有趣的角度重新閱讀孔子,認為人們二千年來,都錯過了孔子論仁,並非道德教化之說,而是一種學習的態度。而他在《活生生的論語》(筑摩新書2012年)中,就簡論了為什麽《論語》是一部講述「學習動態」的經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這段被認為是小論語的說話,安富步認為正好表現論語是一種知識論,但孔子的關心,並非西方求真的知識。學而時習之,並非背誦答案。「習」並非溫習、複習,而是培養不斷去學、去問、去反省、去修正自己的習慣。
學習是什麽?
最討厭模範答案的孔子
安富步認為孔子論「仁」乃是一種不斷發現驚喜的能力,正如遠方好友探訪,帶來新視野新想法。「吾日三省吾身」〈學而第一〉並非當今香港家長指導小朋友「每日不斷溫書做功課」,也非老師驚恐學生考試時候填寫「政治不正確答案」而失去分數。讀書,是學「問」而非學答,求新、求變。
安富步認為孔子論語的精神,無非是一種不斷形成自我求知、更新自己的「反饋」能力。或者如同研究中國哲學的Fingarette先生所言,所謂「仁」無非一種「關心的形態(Form of Concern)」,乃至管理學大師Drucker所言的創新開發能力。而「君子」就是有這種不恥下問的動態學習能力的人,而「小人」就是腦殘。
終身學「問」的君子:童真與為政
「仁」是一種學習的動態,並非背誦、依書直說、跟隨外在權威。安富步認為孔子強調的是個人不斷的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過程之後,互相改正的反饋。安富步認為「人類往往抵擋不了停止學習過程的誘惑,而且忘記了自己進入了不思考的狀態。更甚者,會以為停止學習的才是『規範』、主動學習的是『脫軌』,散佈邪說」。缺乏反思學習與溝通能力的腦殘愈多,就愈制度地去壓抑那些會跳脫思考的人,恰如明代儒者李卓吾書寫《焚書》,提倡童心(反怪獸家長!反模範答案!)卻遭逼害。
安富步說:「不要痛恨別人不理解自己,該痛恨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理解人。」從做人做學問,到從政追女,道理還是這樣淺白。不過經典還是經典,就算二千年來不斷被註解、誤解,腦殘還是不能完全封殺思考、學問與童真的力量。
當年輕人已具思考、學問的能力的情况下,「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第二》)。而當人們知道了學習與求知的樂趣,那末「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君子寧願犧牲性命,也鐵定不會做回腦殘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