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背景
珠江「水向東流,沙向西流」,造就了工業革命後香港「深水港」的命運。現時大嶼山已不單是一個在市區外圍的離島,隨着香港國際機場、東涌新市鎮、青馬大橋、迪士尼樂園、港珠澳大橋等陸續落成,它已逐漸演變為一個兼具海、陸、空交通的網絡交會點。儘管大嶼島內峰巒起伏、河岸美不勝收,而郊野公園裏叢林茂密,生物多樣性亦冠絕華南地區,它終須面對本地港口西移和珠江西岸猶如旭日東升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壓力,與時並進,問題不再是如何凍結,反倒是如何管理、規劃和平衡。
構思
政府所設想的大嶼山發展鴻圖,主要集中在島的東北和東南方,以填海為骨幹。但爭取中的開發總面積,超逾兩個九龍半島,那就不是一大批「項目」的累積和組配,而應從一個「新城」的規範去設計了。因此,大嶼山的規劃猶如為香港編寫未來歷史,必須有一個整全的視野、一套區域性的評估和一條互動性強的中心戰略思想。
建議
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下,亦即是「發展不可以用削弱下一代發展潛力為代價」這大道理中,個人認為大嶼山發展的藍圖,必須重視以下各點:
1. 規劃要超前,不要淪為「造屋運動」,更不要把北大嶼山變成為昔日的「啟德——九龍城」老區,令居民在多年後搖頭嘆息。新城設計須以生活品質、健康與環境和諧為大目標,遠遠走在時代的大前頭,切忌只顧眼前的利益和矛盾,狹隘侷促。
2. 要立即進行「戰略性環境影響評估(SEIA)」,具體地進行人口、環境質素、社會的「可消化能力」計算及「總量控制」。現時一般的環評欠缺了「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和「健康影響評估」,這次規劃要紮實地做好各類專業數據的分析,以理服人,並且作為日後公眾參與的基礎。
3. 綜合各方意見,徹底化解矛盾,大原則應建立在合情合理的指導思想:「原始郊野及河岸大力保留,在離岸合適地點有限制地填海造地。」在生態保育和發展中追求平衡,必須有原則地尋覓最有利的共利方案。
4. 注重歷史及文物的保育,因此,發展必須與原居民多協商討論,盡量在鄉郊和新市的邊緣地帶,提供道路及設施等配合,以達至城鄉共容、共生和對流。
5. 從過去各新市鎮發展的經驗可見,便宜和便捷的集體公共運輸系統是新城發展的關鍵因素 (Limiting Factor),新城發展千萬不要重蹈天水圍、今日東涌新市鎮的錯誤舊路。
6. 廣作宣傳和教育工作,政府要有勇氣和謀略,除了資訊透明,政府在推銷諮詢文件時,或應考慮以一個地標性的概念藍圖 (如玫瑰園•澳門新城) 向公眾剖析介紹,以鼓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也好為未來的討論「定位」,加強聚焦,以免逐漸迷失重心和方向。
總括而言,大嶼山規劃應該先定位、再細談。是次規劃影響深遠,非急於一、二十年去完成,必須謹慎周詳。這是一個為香港下一代而做的新城規劃,因此必須要多諮詢年輕人的意見;當然,政府也要教育市民,進行任何計劃、任何決斷(包括完全不建或完全不填海)都要付上代價,不可以「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作者是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綠色力量會長、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