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月18日媒體報稱,浙江興潤置業及其關聯企業總負債超過人民幣35億元,其中銀行貸款24億元,建設銀行為主要借款人。經浙江奉化市政府核查,該公司經營管理混亂,導致資金流斷裂,初步核實已資不抵債。
央行拒援負債企業 天經地義
午後,外媒報稱,央行已介入,並與建行和奉化市官員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興潤置業的債務問題。市場沒來得及謝天謝地謝政府,央行就出面澄清,否認參與處置興潤置業債務違約。央行快速撇清關係,立場鮮明:我絕不救助!這樣的態度或令部分人焦慮、失望,但央行做得對。
第一,企業對經營行為負責是天經地義的,沒有哪個政府機構應該對其負責。如果企業胡亂經營還能得到救助,就等於用所有納稅人的錢補助企業主,何其荒謬!
第二,興潤置業遠未達到「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如果還記得美聯儲當年如何區別對待AIG和貝爾斯登,那就能理解這個理由了。一個四線城市的小開發商對於中國經濟無足輕重,24億對於銀行業也是九牛一毛。
第三,如今國內正處改革關鍵期,市場化推進正缺個祭旗的。無論是地產市場調控還是銀行業改革,方向都是「市場化」,因此罔顧風險的擴張、忽視資金價格水平的借貸,這些正是市場化後應重視之處,作為反面典型恰到好處。銀行虧了這一筆,才能意識到開發貸風險的確在逼近,切膚之痛定比窗口指導更具說服力。
地產融資重啓 樓市有承托
第四,所有擔心「央行不出手,樓市要崩盤」的人,真的想多了。樓市至今仍是政策市,地產發展商資金短缺除了整體流動性收縮外,近幾年融資渠道被堵也是重要原因。受政策影響,發展商正常的融資需求不得不轉向非常規渠道,導致資金成本上升、現金流壓力加重。然3月19日,天津天保基建非公開發行申請,獲證監會無條件通過,標誌着地產再融資終於重啓。時間也許只是巧合,但至少說明,政府並未拋棄發展商,也未放棄實現促進樓市健康發展的願景。
其實2月以來,國內金融市場風波不斷,先是「誠至金開1號」被爆資金黑洞幾近違約,最終幸得神秘第三方托盤;隨後超日太陽能的「11超日債」無法按期全額付息,成為首隻違約的信用債;不久,同為光伏行業龍頭的天威保變也因連續虧損,宣布「11天威債」暫停上市。
信託、信用債、開發貸……各類產品風險逐個揭盅,下一個會是誰?但央行不會出手,至少現在還不會,而且等到存款保險制度推出,就連一些小銀行都別指望「央媽」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這句話,不會錯。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