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學堂﹕孩子的自由與越界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6日 06:35
2014年03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代的育兒教育,常常都會強調尊重、公平、自由選擇等字眼,很多家長管教時游走在這些字眼中,常會覺得迷失,質疑自己會否太嚴厲,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還是太寬鬆,讓孩子逾越了合宜的界線?

3種不同管教方式

其實自由與越界之間,簡單來說,就是有沒有干擾到別人及傷害到自己的地方。曾見過幾位家長一起帶小朋友去別人的生日會,盼盼的家長一直站在孩子旁邊,用眼神指揮着孩子的行為,孩子於是表現十分合作,主動幫助別人提重物及遊戲時禮讓別人參加,當數名孩子在爭奪糖果時,家長更即時帶開盼盼。而小梨的家長則一直站在較遠的位置,任由小梨自由行動及參與遊戲,甚至孩子在爭奪糖果時,她也讓小梨自行處理。直到小梨看見小丑時,興奮地和靜宜拍打小丑,小梨媽媽才上前提示小梨不應這樣做。靜宜的家長則由此至終都沒有干涉過靜宜任何行動,無論她拍打小丑,還是在自動電梯上跳上跳下,家長也只是繼續和自己的朋友閒談。


以上的情景,可以看見盼盼的家長十分着緊孩子的行為,相信她也耳提面命過孩子,所以盼盼懂得表現出家長期盼的行為,但相對地,盼盼並非由自由意志去決定自己的行為,缺少實踐練習的機會,孩子未來是否有能力駕馭自主自由的生活呢。


給孩子空間 適時提點

小梨的家長容讓她自行決定遊戲參與的方法,甚至容許她面對挑戰,讓她自行嘗試處理孩子間的爭奪糖果行為,但在她做出拍打小丑這些干擾到別人的行為時,則會即時要求她停止,在自由與越界間的管教,這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至於靜宜的家長基本上採取完全放任政策,讓孩子想怎樣便怎樣,但靜宜似乎不明白拍打小丑是干擾到別人的行為,也沒留心自己的個人安全,這便是越界的問題,家長需要多加指示了。


小孩子的行為不可能和大人期盼的完全一樣,當她們在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所安排及決定時,例如不喜歡參與羽毛球訓練、學校旅行自由活動時只想坐在一旁憩一憩,這是值得尊重的選擇。但在影響到別人、傷害到自身安全或不承擔個人責任的行為上,家長就宜多加關注及指引了。


作者簡介﹕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健苗軒服務督導主任

陳香君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