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午言﹕人民幣未來10年逐漸貶值長青網文章

2014年03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3月25日 21:35
2014年03月25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文講到人民幣中短期的走勢,而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將面臨較大的貶值壓力。長期的貨幣交換價值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以及各國購買力的平衡。過去10多年,中國透過大力發展基礎教育,解放勞動剩餘生產力,以及引進科學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低廉的單位勞動成本和曾經非常低的人民幣匯率,造就了人民幣匯率長期穩定的走強。


勞動成本漲 廠房外遷礙升值

但近年隨着中國工人工資上漲和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勞動成本優勢已幾乎消失殆盡。很多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正在將工廠和企業遷至周邊的泰國、菲律賓、印度、印尼等單位勞動成本低於中國的國家。廣東和其他沿海地區開始出現工人短缺,人口老化也將帶來就業勞動力人數的拐點。這些都將對人民幣的繼續升值帶來壓力。


而另一方面,由於貨幣和信貸的擴張,中國的物價水平和生活成本顯著上升,已接近、甚至超越很多發達國家。10年前是港人到深圳消費、享受生活,10年後的今天,是自由行遊客在香港瘋狂掃貨、買奢侈品、買豪宅,甚至買生活日用品。中國消費者名震全球,在倫敦、巴黎、悉尼等地方,購買力驚人得令人咋舌。其背後原因非常簡單,人民幣價值現在已經被高估。


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面臨結構調整,高達GDP水平229%的負債已不可能繼續高增長。房價也很可能到了長期上升至長期下降的拐點。這些都將加大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可料,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民幣的逐漸貶值。


美元奠國際地位 憑綜合國力

誠然,中國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人民幣在全球取得重要地位。但縱觀歷史,這必然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進程。讓我們來看美元,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過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信息產業革命,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美國自身經濟、科技、教育、金融實力的發展,加上英國的停滯不前,出現屢次被戰爭拖累的情况,才造就了今天美元的地位。所以人民幣走向全球化之路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歷程,「走得多快」絕對沒有「走得多遠」重要。


此外,在今天保持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是美國的強大力量﹕美國科技產品賣遍全球,軍事力量在保持世界各地的政治平衡和穩定,金融市場更是一統天下﹕一個非農業就業人口數字的公布,一次美聯儲主席的講話就牽動全球數以萬億美元計的資產。不僅自身實力強大,而且盟友眾多,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往往一呼百應。如今次聯合國安理會對克里米亞問題的決議,獲13票支持,只有俄羅斯反對,中國棄權。美國同主要產油國的密切關係,其自身也是重要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也牢牢地捍衛着美元作為能源交易貨幣的地位。今天,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依然絕對堅不可摧。


成為國際貨幣不靠長期升值

但美元匯率呢?從長期來看,美元其實是處在一個不斷貶值的走勢當中。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元儲備近年來就一直有爭議,被認為在美元貶值下損失巨大。2008年的金融危機更促使聯邦儲備委員會開動了駭人聽聞的美元印鈔機器,實施了一次又一次的量化寬鬆(QE)。但這一切絲毫都沒有動搖全球各國對持有美元,或者說美元資產的信心。


所以說,一個強大的國際貨幣所表現出來不一定是長期的穩定或者是升值,而應該是貨幣價值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的認同和信任。支持貨幣的是國家強大的軟實力(教育、文化、制度、影響力)和硬實力(科技、經濟、金融、軍事)。從這個層次來看,人民幣是不是長期、穩定地升值與人民幣走向全球化成為重要國際貨幣之間,應無太大相關性。貨幣政策、匯率政策應該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發展,短期波動應該是正常的、允許的,一定時間內的升值和貶值都可能恰恰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最終才會帶來期望的良好結果,而不是致力於保持一個「理想但可能非現實、非最優的」結果,如通過人民幣長期持續穩定升值,來期望「結果」反過來影響發展的歷程,在人民幣如何走向全球化的漫漫征程中,中國央行或許可以有一些新思路。


作者簡介﹕香港對冲基金投資總監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