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數百名台灣學生一夜之間佔據了立法院,事件持續至今,不少民眾響應呼籲到立法院外集會聲援,究竟這次行動是如何煉成的?本報記者周二晚深夜到達現場,連日來與策劃行動者、參加者等傾談,加上記者觀察,發現這行動背後有六大因素作後盾。
【佔領立院六大後盾】
就地製作文宣 分組討論議題
台灣人的文字宣傳一向為港人讚譽,據會場的同學表示,佔領前沒有時間詳細計劃做大量橫額及標語,後來愈來愈多人聲援,並帶來畫具、紙張等,才就地創作。亦有專人與大學的新聞系學生透過facebook、新聞組等作文字直播,平衡台灣傳媒對學運的負面報道。
立法院會場內經常強調,參加的學生都必須對議題有深入認識,因此有同學負責聯同對議題有較深認識的大學教授,印製單張給同學 ,講解服貿的內容,又在議事廳內授課和分組討論(圖B)。圖A為講解佔領行動的白板。
核心決策者對講機溝通
佔領立法院運動,主要由「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發動,串聯另外10多個社運及大學組織,連日來維持集體決策,遇到重要決定,如定出馬英九回應死線、把行動升級,均由10多名組織領袖在場內一角,或在議事廳背後、院長王金平的辦公室開會決定。
為維持信息保密,這班核心決策者均靠兩組共20部無線電對講機(圖C),負責音響及通訊的負責人、修讀舞台燈光的王雲祥解釋,「第一,這裏太多人上網,網絡很容易擠塞,而且我們亦發現手機信號被干擾,所以還是用walkie-talkie比較安全,這也可以避免遭勾線。」實際上這些設施亦容易被監聽。
反覆練堵門 防警察清場
場內學生24小時戒備,以防警察隨時衝進議會,因此天台、一樓平台等高位全日有人駐守,場內8個門口只留其中一扇門開放,只容一人側身出入,同一門口另一扇門用雜物頂住,其餘7個門口全日有至少10人守住。前晚記者見守門同學反覆演練,如何最有效頂住堵塞物,增加警察攻堅的難度(圖D)。由於場內不斷有新來的同學,主持人反覆多次與學生開班演練,教他們要手繞手阻止被警方抬走,一旦被抬走又應如何避免自己受傷(圖E)。
門隙遞送物資 發電機防截電
民眾不斷運送物資到會場內外,場內學生的三餐及日用品都由其中一門隙遞進來(圖F)。場內物資可謂不缺,但場外聚集上萬民眾,部分通宵留守,組織成立特別小組負責統籌場外物資,這幾日台灣氣溫只得10多℃,偶然有微雨,大會安排大批輕便雨衣、保暖用錫紙、暖包、毛氈等給民眾,垃圾由義工集中收集,甚至做到垃圾分類。
王雲祥同學表示,雖然議事廳音響可用場內電力,但為防被截電,已安排一台發電機,「如果只是廣播的話,用一晚是絕對無問題。」另外亦有幾箱用乾電的手電筒作緊急之用,「每個主要出口也放一些」。
場內300學生 「一人一律師」
學生在佔領立法院前已透過台北的律師團體,聯繫了近300人的律師團(圖G),義務為學生被捕時作代表,300這數目是希望場內300學生做到「一人一律師」。大會不時向每名在場學生派發小單張,指導被捕時的法律權益如緘默權,並附上緊急電話,有學索性把號碼寫在手臂上(圖H)。
醫護定時巡邏 避免學生昏迷
議事堂內維持約10名醫護人士輪流駐守(圖I),並有大批藥物供學生使用。詹醫生解釋,參加社運人士很多時會缺水,「我們準備了大量稀釋了的運動飲料或電解類飲品,另外好像今次議會內空氣很侷促,學生很容易頭暈,所以壓縮氧氣樽用得很兇,雖然只是治標,但也可以紓緩一下。」
因為這類長時間的學生運動,參加者是睡着還是不適昏了過去,旁人不易弄清,詹醫生說,當值救護隊員會每小時巡一次,把狀似睡覺的學生輕輕拍醒,「問問他們是否不舒服,避免他們昏迷了也無人理會」。
明報記者蔡傳威、盧翊銘 台北─香港連線報道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留言 (0)